正文 第22章出生入死,生生之厚(2 / 2)

正如孔夫子所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作為老年人,就是要這樣每天都過得很稱心,很舒適,感到很幸福。一個人如果充實地生活過了,並注意到整個社會的前進,自己該貢獻給社會的已經盡了力,而又無愧於社會所給予的一切,感到心安理得,這樣麵對死亡就會豪無畏懼,才能愉快地度過晚年。

(2)愉快地活好每一天

既然死亡誰也無法回避,那麼就應該珍惜這晚年的有限時日,愉快地活好在生的每一天。

一個人要想健康長壽,必須調節情緒,保持愉快心情,做到開朗、誠實,否則,無論社會或家庭提供再好的養老環境,也不可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態度的體驗,如喜、怒、哀、樂等。愉快、興奮使人進取,對人對事充滿熱情,有利於健康;消極情緒則降低人的活動能力,悲傷、憂鬱使人消沉,對人對事漠不關心,使人精神不振,不利於健康。所謂開朗,就是不封閉自己,坦率,能打開自己心靈的門戶,正確評價自己,做到自知、自信;所謂誠實,就是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律,科學地看待一切,能知足,順應自然。國內外學者經研究後提出,心理健康的標準應是:有合理的認識與明確的生活目標;有愉快的情緒和幸福感;有良好的個性和自我控製能力;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善與人相處。

現實生活中,人們常會發現,長壽老人都是心情愉快,想得開,放得下,胸襟博大樂觀開朗,無憂慮,無怨氣,善於調節情緒,以頑強的毅力和樂觀的精神闖過一個又一個難關。他們都是知足、滿足、愉快地度過晚年的。

養生典範

伯特蘭·羅素(1872~1970),英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享年98歲。羅素在學術上有突出成就,一貫反對侵略戰爭,主張和平、正義,因而在國際上影響很大。羅素畢生精於養生,其養生秘訣,對人們的保健養生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1)對生活充滿興趣

羅素認為,一個人首先必須對生活充滿興趣。隻有這樣,到了晚年才能堅持對生活和事業的追求。

(2)懂得“避免”

羅素提出,老年人應注意做到兩個“避免”。

“避免”回憶。不要去回憶那些悲傷的往事,那樣對身心健康極為不利。不管以往吉凶禍福如何,過去了的就讓它過去,應當看向未來。回憶,尤其是其過程中產生的今昔對比隻能使人精神老化。

“避免”幹預。有的老年人總愛嘮叨不休地幹預兒子、媳婦乃至孫子的事情,許多家庭矛盾便由此而產生。羅素指出:“孩子一旦成人,即希望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如果你仍像他們幼時那樣對他們感興趣,插手他們的每一件事,就會成為他們的負擔……”他認為,即使子孫們處事不當,也隻應提醒一兩句,讓他們自己去總結經驗教訓。這樣既有利於兒孫的成長,又有利於自身的健康。

(3)坦然麵對生死

羅素說,有些老年人由於恐懼死亡而很壓抑。他認為,年輕人有這種感覺無可非議,但死亡的恐懼發生在曾經經曆過生活的甘苦,讓自己在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中獲得過成就的老年人身上,實在讓人感到難為情。他認為,克服這種恐懼的最佳途徑是,使自己的興趣愛好變得更加廣泛、而且不具有個人情感色彩,直到自我恐懼的牆壁一點點坍塌為止。同時讓自己的生命也日漸融於芸芸眾生之中。

他說,一個人的生命像條河流,開始是涓涓細流,而後則奔騰咆哮,翻過危岩,飛躍瀑布,河麵漸漸開闊,河岸也隨之向兩邊張開而去,最後水流平緩,彙入江海。每一個個體就這樣毫無痛苦地消失了。

他認為,上了年紀的人如以這樣的心境看待生活,就不會遭受恐懼死亡的痛苦。因為他所關愛的一切將繼續如常。隨著活力的日漸消退,倦怠日增,這時想起死亡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羅素希望自己在尚能工作的時候死去,這恰恰體現了他坦然麵對生死的心境。他說:“雖然眼下我還能做些事,但我也並不討厭長眠,因為我知道,他人將會接過我不能繼續下去的事情,而且我對已經完成的工作也感到心滿意足。”

1970年2月2日,98歲高齡的羅素逝世於北威爾士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