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節製房事
性生活不節、房事過度會損耗腎精,而腎精是人體生命活動之本,對人體各方麵的生理活動均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應注意節製房事,保養腎精。
(4)合理飲食
合理的飲食為人體健康所必需。一般來說,飲食要有規律,應定時定量,不能過饑過飽,也不能偏食。攝食不足,營養缺乏,久之可致體虛;飲食不當,如暴飲暴食,或過食肥甘,或飲食不潔之物,則會損傷身體,不利健康。因此,應注意合理飲食,保證必要的營養,確保身體健康。
(5)經常運動
早在漢代,名醫華佗就創造了“五禽戲”,即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動作來鍛煉身體,後世亦有太極拳、八段錦等多種健身方法。經常進行這類運動,不僅能鍛煉人體的肌肉、骨骼,也可使心理得到調節,氣血得以暢通運行,身體得以康健。
養生典範
“藥王”孫思邈,隋唐時期著名醫學家,生於公元581年,卒於682年,享年101歲。他一生博學多聞,7歲便能日誦千餘言,有神童之稱。幼年時曾體弱多病,青年以後便潛心研究老子、莊子等諸子百家。其中,老莊學說對他注重養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是他年逾百歲的奧秘所在。
孫思邈認為,凡是重視生命的人,都應講究自慎養生。
所謂自慎,就是要強調自我謹慎地調攝養生。孫思邈70多歲寫成的《千金要方》中指出:“清晨一盤粥,夜飲莫教足”(即勿過飽),“食飽行百裏,常以手摸腹”(指要運動、按摩),“大寒與大熱,切莫貪色欲”(泛指身體要適應寒熱冷暖變化;要自我控製“七情”“六欲”),“再三防夜醉,第一戒神嗔”(發怒),“安神宜悅樂,惜氣保和純”(特別強調要戒除發怒和保持愉悅)。
孫思邈的養生思想很全麵,既繼承了唐代以前的養生觀點,又有自己獨特的創見。歸納起來說,他的自慎養生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惜精神。孫思邈崇尚自然法則,一直保持“恬淡”之情。他認為:“凡心有所愛,不用深愛;心有所憎,不用深憎。”這也是他一生不求名位,不願做官,不受富貴的重要原因。隋文帝要他出仕,他閉門裝病;唐太宗和唐高宗都曾召他到京都做官,同樣被他婉言謝絕。最後,孫思邈隱居太白山。
(2)養性情。孫思邈亦很重視道德修養。“古養性者……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他還引用嵇康之論說:“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製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五者無於胸中,則信順日躋,道德日全,不惜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
(3)端行止。孫思邈說:“養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臥,久視久聽,蓋以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立傷骨,久坐傷肉,久行傷筋也。”他主張“不欲其勞、不欲其逸。”這是對日常工作生活中勞逸安排的正確觀點。
(4)擇環境。地理環境和養生長壽的關係甚為密切。孫思邈對選建住宅環境及住宅的布置都作了詳盡的描述。他認為,山青水秀、陽光充足的地方,是理想的養生之地。
(5)節飲食。祖國醫學曆來重視飲食和健康的關係,孫思邈對此也廣有闡述。如“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多則難消也。常欲令如飽中饑,饑中飽耳。”這就是說,飲食宜少吃多餐,不宜一頓吃得過飽。飲食過飽,會增加胃腸負擔,引起消化不良,久之,氣血流通失常,筋脈鬱滯,則會產生腸炎、痔瘡等症。
(6)安睡眠。古人雲,“睡眠為養生之要務”,“不求仙方覓睡方。”睡眠充足是長壽的一個重要條件。孫思邈說:“凡欲眠,勿歌詠。”“先臥心,後臥眼。”意思就是說,睡前應保持心境安靜,同時“臥訖勿留燈燭……頭邊勿留火爐。”“暮臥常習閉口,口開即失氣,且邪惡從口入。”“飽食即臥,乃生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