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可被打敗但不可被打倒(2 / 2)

1985年,辛蒂讀醫科,在一次到山上散步,她帶回了一些蚜蟲。她找到了殺蟲劑,準備為蚜蟲去除化學汙染,卻感到一陣痙攣,她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而且認為隻是暫時的,沒想到這次痙攣給她的後半生帶來了危害。由於殺蟲劑內含有化學物質,使得辛蒂的免疫係統遭到了毀害。她對很多物質都有過敏反應,這種“過敏症”是一種慢性的病,在當時無法救治。但幾年後,辛蒂會口水直淌,尿液的顏色變成了綠色,汗水與其他的排泄物不時地刺激著背部,並且形成了疤痕。辛蒂承受的痛苦是常人難以深感體會的。

1989年,她的丈夫給她蓋了一個無毒的房間,這裏可以逃避別人的冷眼。她吃的喝的,都會經過專業地處理。之後直到35歲時她都沒有見到一株小草,她感受不到外麵的世界,每天都深受孤獨的折磨。她的眼淚和汗水一樣,也可能成為威脅自己健康的毒素。但辛蒂並沒有因此被打倒,她在為化學汙染的犧牲者爭取正當的權益而奮鬥著。還在1986年,她創立了“環境接觸研究網”,並致力於病變的研究。1994年她與人合夥創立了“化學傷害谘詢網”,為保證人們免受威脅不懈地努力著。直到今日,“環境接觸研究網”有來自32個國家的5000多名會員,他們不僅發行刊物,還得到美國政府及其他國家政府的支持。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辛蒂感到很充實。

失敗在失敗者的心中是一種感覺,是失敗者在行動上受到阻礙而產生的一種悲觀的情緒。美國大文學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海明威說:“人可以被打敗,但不可以被摧毀。”隻要擁有通往成功的希望,就會一次又一次地站立起來。很多時候,我們失敗了,不是因為被別人打倒了,而是因為熄滅了自己內心的希望的曙光。

在當今社會,好的被保留,不好的將被淘汰。每個人都不敢鬆懈,會遇到失敗,也會遇到痛苦。我們可以被打敗,但不可以一蹶不振,要整理受傷的心靈,準備東山再起。

而如何提升承受失敗的能力呢?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認為:

首先,要正確認識失敗,建立一個正確的觀念,並因此樹立起信心和勇氣;其次,要改變不合理的觀念和認知方式,要從困難中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並尋找希望;再次,要加強自身的休養,要能找到化解衝突的關鍵,借以促進身心的健康;最後,性情不要急躁,意誌不要薄弱,心胸要大度寬容,要能從小事中見執著,要能使心理達到健康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