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柏拉圖為友,與亞裏士多德為友,更重要的是,要與真理為友。

——哈佛大學校訓

哈佛大學的校訓裏讓與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為友,這不是校訓的核心,它的核心是與真理為友。哈佛人相信,大師兼具有智慧和真理,但他們並不是真理,他們也會有犯錯誤的時候。而我們對那些習以為常的事情會缺乏認識,會形成固有的模式。這種固有的模式有一定的成熟性與穩定性,會提高人的做事效率,會有利於人們進行類比思維,這是它積極的作用,不過,它消極的影響也不容被忽視。要知道,長時間地按照既定的模式進行思考,會麻痹人的創造力,會影響人的潛能的發揮。這時,要換一下做事的方式。

時代在不停地發展,我們也在不停地成長。在解決問題時不能墨守成規,要與時俱進,再轉個方向、換個角度時適應時代的變化。

一次,小浩子給爸爸媽媽出了一個思考題:有一個教師在路旁和一個人談話,這時候跑來了一個小男孩,對教師說:“你爸爸和我爸爸現在吵起架了。”那個路人很疑惑,問教師:“這個小男孩是你什麼人呢?”教師說:“是我的兒子。”那麼,這兩個吵架的人和教師是什麼關係呢?

爸爸媽媽仔細地思考著,想了大半天,都沒弄明白所以然。看到爸爸媽媽迷惑不解的樣子,小浩子便說出了答案:“那個教師是女的,吵架的一方是教師的配偶,即小男孩的爸爸;吵架的另一方是教師的爸爸,即小男孩的外公。”

為什麼成年人難以回答小孩知道的問題呢?這就彰顯了成年人受到了思維的束縛。在成年人的印記裏,教師一般是男的,就會從男教師這個思維定勢去出發,結果就很難找到答案。而小孩並沒有這方麵的局限,所以很容易找到答案。

我們在想問題之時也會腦海中有許多製約的條件,看到熟悉的模式並不會覺得需要改善。時間久了,就難免會生搬硬套,做起事來也索然無味。

這種新意和創意的缺乏會消磨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會讓人過著單調的生活。如果不求創新,就將會成為一個庸俗之人。所以,哈佛大學的教授認為,妨礙人的最大的阻礙不是並未知道的東西,而是已經得知的東西。

在19世紀的蘇格蘭,有一個叫哈裏森的人發現了一個現象:在用醚清洗金屬的東西,附近的空氣會變冷。哈裏森最後下了結論:這是液體蒸發並吸收了熱量所造成的。這樣一來,哈裏森就覺得可以因此製造製冷的設備。於是他便開始實施自己的計劃,他製造出了一個模型,還請朋友幫忙去完成他的計劃。不久後,他發現這個模型裏出現了一些冰塊,他和他的朋友們都驚呆了。之後,他們又經過很多次的實驗,終於使得電冰箱得以問世。電冰箱也從此走入尋常百姓之家,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這進一步說明,沒有被固定的思維模式羈絆,才能做出大的業績。可以想象,如果一直拘泥於前人的經驗之中,世上就會少了很多發明創造,人類的生活也不會這麼便捷了。

我們要學會走不拘泥的路,從新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會找出突破困境的一條出路。

在某次研究人的創新思維會議上,一個人拿出了一個曲別針,問大家那個曲別針有多少用處。大家在討論著,其中的一個人說:“有20多種!”接著,有人說“有50多種!”、“有100多種!”……這時,有個人說這個曲別針有億萬種用途。大家都莫名其妙地看著那個人,他不急不躁地走上台來,說:作為金屬物,曲別針會和酸類和其他的化學物質產生反應;它可以製作各種砝碼,可以變成中文、法文……他滔滔不絕地說了大半天,台下的人都覺得很有道理。

人要摒棄呆板的見識,在做事時換一種方式,會使得思維靈活與敏捷。就此,哈佛大學的教授們給出了三項建議:

其一,讓思維更具有靈活性。在遇到問題時,要能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麵予以去解決,要摒棄舊的思維,要使思維更具有靈活性,這樣才能增加我們創新的信心和勇氣。

其二,善於利用問題現場提供的條件和物品。這就要求我們要因地製宜解決所麵臨的難題,要把所用的信息作多方位的擴散,思維要發散,才能保證每個方案的切實可行。

其三,信念不被他人所左右。要堅定自己的信念,這樣才會有思想,才能更好地想出別人想不出的點子,使之問題得以很恰當地化解。

§§第十章 經營人生,不敗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