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文三國(2 / 2)

《三國演義》虛構這場三讓徐州的情節,倒不是為後來的言菊朋老板唱戲考慮的。羅貫中是為了突出劉備的忠誠,仁義,謙虛,遜讓和施恩不圖報的高尚品格,才不得不讓陶謙也隨之被美化,若是一個政績很壞,名聲很臭的州牧,劉備讓來讓去,那豈不是一種虛偽了。

所以,戲文是戲文,生活歸生活,盡信書不如無書,有時候是當真不得的。

在封建社會裏,為一頂烏紗帽,即使是親兄弟,也要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別說史書中那些禪讓,是冠冕堂皇做給人看看的,《三國演義》中的這個陶恭祖,也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屁股從交椅上挪下來。那個漢獻帝做皇帝做得多苦啊,連懷了孕的老婆都保護不住,最後被曹丕一腳踢開時,不也是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舍不得丟掉王位嘛!

一般來講,凡騎在人民頭上的統治者,上自天子,下至裏正(也就是街道保甲長之流),是絕不會心甘情願把權拱手讓人的。除非屈服在某種壓力,如果不放棄權力,可能還要失掉更多(包括腦袋)的情況下,才會乖乖地騰出位子。盡管孟德斯鳩說過“久握權力會使人腐化”,但所有這些大小官員,寧願被腐化,也不願交出權力,這大概也是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但《三國演義》卻創造了這樣一個讓賢擢能的千古佳話,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老百姓的心理和願望。因為,曆朝曆代騎在人民頭上,那些作威作福的,無德無能的封建統治者,誰也不肯自動退出曆史舞台。而皇子皇孫,無論好壞,老百姓根本無權選擇。幸運碰上一位不那麼壞的,不致草菅人命,那就謝天謝地;而若是相反,老百姓就得遭殃,而無以為生。所以,人們才喜歡聽《讓徐州》的說書,看《讓徐州》的戲文,實際上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感情宣泄,和烏托邦式理想的寄托,取得一種虛幻的滿足罷了。由於這出臆想的戲文,更接近老百姓所希冀的,但難以實現的美麗憧憬,所以唱的人也好,聽的人也好,便不細考究曆史的真實,而能津津有味地陶醉其中了。

說到底,《讓徐州》是一段偽托的曆史,是戲文中事罷了。但作為言派的看家戲,值得一聽,可如今,大概很難找到一位像言老板那樣出色的演員,唱這出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