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周郎赤壁(2 / 2)

公元210年(赤壁之戰剛過去兩年),周瑜給孫權的信中說:“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由此可知,他對於劉備,乃至對關、張,都不敢掉以輕心的。獨對諸葛亮的作用,隻字未曾提及,也許在赤壁,時年三十歲的諸葛亮,還不夠資格與比他長六歲的周瑜,來共同指揮這場戰役。

但《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卻從此成為氣量狹窄、毫不容人的典型,這實在是可怕的扭曲。史實中的周瑜“性度恢宏”,孫權與陸遜討論時說:“公瑾雄烈,膽略兼人。”程普說過:“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而且他“長壯有姿貌”,“少精意於音樂”。可見他不愧為蘇東坡筆下的“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風流人物。在宋代,評價三國時,人們並不以蜀漢為正統的,所以,他說“三國周郎赤壁”而不說孔明赤壁。但經後來小說家的虛構,揚抑之間,兩人一則為神,一則為小肚雞腸的小人了。

曹操在荊襄之役後,下一個目標,就是東吳。因為,戰爭是解決政治、軍事、經濟等矛盾的最後手段。所以,曹操和孫權的這場決戰不可避免。但任何形式的戰爭,都是實力的較量。孫權始終下不了決心應戰,他確是被曹操聲勢浩大的八十三萬兵馬嚇住了。

猶如角力,力氣大的,總是要占優勢,這也是共識。但實力強的一方,未必就是最後的勝者。周瑜看到了這點,因為戰爭本身,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也是人類有史以來,以生命為代價的最大賭博,是伴隨著時代進化演變的魔方遊戲。它是個不停地產生誤區,又不停地製造機遇的龐大迷宮。所以,周瑜敢於以東吳較少的兵力,再加之與劉備結盟的支持,握有和曹操一決雌雄的信心和決心。

敵我雙方都存在著太多的彼此未知之數,和無法準確把握的變化和可能性。因此,在戰爭進行過程中,會有許多偶然因素,變生不測,打亂部署。措手不及,一錯百錯有之;棋高一著,全盤皆活者有之。也有不少以為勢所必然的事情,卻有意外的結果,於是,絕處逢生,化險為夷有之;得勝之師,全軍覆滅有之。這些,是戰場上屢見不鮮的。善戰者便在這誤區與機遇,偶然與必然的不停變化之中,揚長克短,把握時機,趨利避害,應變圖勝。於是,“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驕傲的曹操,敗在了“雄姿英發”的周瑜手下。

仗是周瑜打的,但功勞全算在諸葛亮身上。這種不公平的事情,難道僅僅在小說中發生過嗎?最後連曹操也不得不狡猾地間接承認:“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他也認為他的對手是周瑜,而沒有孔明的份。隻有大都督周瑜,才是指揮赤壁之戰的主帥。

可曆史上的許多糊塗賬,要回歸它本來的麵貌,卻也並不是一件容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