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用人(2 / 3)

雖然黃蓋詐降,赤壁敗績,但曹操求賢若渴的精神,不拘一格的擢用人才,甚至在戰敗袁紹後,“檢出書信一束,皆許都及軍中諸人與紹暗通之書”,他“命盡焚之,更不再問”,有這等氣魄的大政治家,無論曆史上的,還是小說中的曹操,確是一個非凡人物。既生瑜,何生亮“既生瑜,何生亮?”這是周瑜赤壁之戰以後,被諸葛亮活活氣死,彌留之際的一句名言。

從此,這就成了兩雄並立,有你無我的充滿嫉憤哀怨的自白了。其實,按正史《三國誌》,並非如此。周瑜是赤壁之戰的總司令,劉備的兵馬本來不多,參戰者則更少,諸葛亮在年齡上,比周瑜要小得多,頂多也是個參謀總部中的一員而已。曹操在赤壁戰後,寫給孫權的一封信裏說過,“因為我的部隊裏發生了傳染病,我才燒船自退,徒然使周瑜獲得虛名罷了!”從這裏看,曹操根本不認為赤壁之戰,與諸葛亮的指揮,有多大關係。

但史實是一回事,而變成小說《三國演義》,則“七實三虛”,又是另一回事了。

按演義,自打諸葛亮到東吳當說客,孫權和、戰不定時,周瑜由鄱陽趕回柴桑議事起,亮、瑜二人,實際是吳蜀聯軍司令部裏的一號和二號首長。箭是他借的,風也是他借的,孔明的功勞甚至還要大些。包括火攻的主意,他也是和周瑜一起想到的。於是,這兩位將也好,帥也好,是在一種既合作,又鬥爭,既共同禦侮,又針鋒相對的矛盾之中共事。沒有諸葛亮,周瑜未必能大獲全勝;沒有周瑜,諸葛亮的奇才大略,也無法施展。所以,周瑜離不了諸葛亮,而諸葛亮也得依靠周瑜。由此形成了吳、蜀聯盟的關係,協調了雙方的軍事行動,打退了曹操號稱八十三萬人馬下江南的攻勢,取得了空前的赤壁大戰的勝利,從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麵。

周瑜盡管氣量狹窄,不過作為一個政治家,還是很有預見性的。為東吳未來的安全計,他認為諸葛亮輔佐劉備,是比曹操還要危險的敵人。其實,周瑜對劉備,也很不放心,曾建議孫權用聲色犬馬來羈縻住他的。

潛在的敵對力量,極可能是明天的麻煩。有遠見的政治家,都應有未雨綢繆的準備,消弭隱患於初起之際,免得養癰遺患。在《三國演義》中,周瑜一而再,再而三地置諸葛亮於死地,必殺掉他才罷手的狠絕,這不能不說是他的深謀遠慮。

因此,他的具體措施無非兩條:一、是爭取諸葛亮為東吳效力;二、若不成,便用名正言順的名目殺,例如立軍令狀,要他去造十萬支箭;或者索性用非法手段殺,想盡一切辦法要把諸葛亮幹掉。殺,是主要的,爭取是次要的,與諸葛亮有手足之情的諸葛瑾去勸說他,背叛劉備,投向東吳,也不過是奉命行事,走走過場罷了。

為什麼周瑜更傾向於殺呢?這就是中國人的性格特點了。

與公與私來說,他都要消滅這個對手的。為吳國計,要殺他,為個人計,他也要殺他。嫉妒是人類的與生俱來的情感之一,他不能容許一個事事料定自己,處處勝過自己的人存在。要取得心理平衡,首先得保持雙方力量上均衡,其次要設法使己方的力量勝過彼方。

如何達到這個目的呢?一種辦法,是處於弱勢一方的,使自己強大起來,超過原來的強者;一種辦法,是使處於優勢地位的,削弱到比弱勢者還要弱,甚至不存在,不成為一種力量。由於失去競爭對手,天下唯我獨尊,再弱之勢,也就成為強勢了。

這後一種行為,是很具有東方文化色彩的,不是不足者迎頭趕上,在競爭中使自己的不足的部分改善加強,和足者齊步同進。而是我敗讓你也敗,我窮你也別富,我不行,咱們一塊不行。所謂保護落後,所謂平均主義,所謂吃大鍋飯,所謂出頭的椽子先爛,所謂鞭打快牛,從本質上講,都是損有餘來補不足,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就是這種汰強存弱的落後競爭方式,使曆史停滯不前。

所以,那些喜用小人之人,非但不敢比之曹操的豁達豪放,膽識過人,也不敢比之劉備謙恭遜和,從善如流;甚至不能和劉備的兒子阿鬥比,劉禪雖然也近小人,遠君子,但至少沒有想方設法把諸葛亮幹掉,這就是顯得他比某些國君的水平高的地方了。

雖然黃蓋詐降,赤壁敗績,但曹操求賢若渴的精神,不拘一格的擢用人才,甚至在戰敗袁紹後,“檢出書信一束,皆許都及軍中諸人與紹暗通之書”,他“命盡焚之,更不再問”,有這等氣魄的大政治家,無論曆史上的,還是小說中的曹操,確是一個非凡人物。既生瑜,何生亮“既生瑜,何生亮?”這是周瑜赤壁之戰以後,被諸葛亮活活氣死,彌留之際的一句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