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與關羽 張飛(2 / 2)

諸葛亮一到新野,關張就聯合起來抵製這位軍師,但跳出來責難的是張飛,關羽是個愛作深沉狀的人,站在幕後,唆使猛張飛上。從三顧茅廬起,關羽就不大相信諸葛亮的能力。這是那種對知識分子的壓根兒不信任的階級感情,沒有辦法,他從山西一路推車過來,漢代那些地方小官僚,刀筆吏,少不了壓迫他,欺詐他,使他有反抗感。心裏說,有什麼了不起的,端這臭架子。他說:“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想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也。兄何惑於斯人之甚也!”這個“惑”字,是他心裏話,因為,孔明一來,他的副手地位就動搖了。從此開始,這將相之間,就絕不會是親密無間的了。

劉備到東吳招親,諸葛亮派趙雲陪同,而不敢將錦囊妙計授關羽,怕他亂作主張。借東風後,安排趙雲來接他,也不願麻煩這位關老爺,怕他未必如約而來。赤壁之戰,諸葛亮遲遲不睬他,是否真的用激將之法,還是有為難之處,或存心讓他放曹操一馬,於史無據,也就隻好姑妄信之。但是,最後才安排他在華容道,可見對這位驕縱的將領,不得不再三斟酌,自然是有許多顧慮棘手之處,是可以想象的。

關老爺見不把他擺在重要位置上,當時責問諸葛亮:“關某自隨兄長征戰,許多年來,未嚐落後。今日逢大敵,軍師卻不委用,此是何意?”

聽他口氣,到底諸葛亮指揮關羽,還是關羽指揮諸葛亮?令人費解。大概拜把子兄弟便有這份和軍師平起平坐的特權。等到華容道放走了曹操,犯了軍令狀,還是劉備出來給他說情,才算了事。其實,正因為他知道必是這麼一個結果,才敢義釋華容。特權,和特權階層,以及被毒化了的社會風氣,使得他有所倚仗地不在乎。

如果孔明執法如山,從他華容道放走曹操起,就嚴懲不貸的話,那麼,此後的他,在荊州主政,也許未必敢於自我膨脹了,不知天高地厚了。

正因為劉備的包庇,諸葛亮也就不得不遷就,既不能責人,更不能責己,也就隻好稀裏糊塗,不了了之;或者,走走形式,做做樣子;或者,深刻認識,從輕處理;或者,事出有因,查無實據;或者,最簡單的,就當交了一次學費,下次注意便是了。

看來,諸葛亮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也有其無藥可治的軟弱性,對於這位身居高位,後台很硬,存心不買他賬的,又是勞動階層出身的漢壽亭侯,除了以顧全大局自勉,大抹稀泥外,還能有什麼作為呢?

這類抹稀泥的難處,從古至今,豈是諸葛亮一人的故事嗎?

但是,稀泥這東西,糊得一時,糊不了長遠,最後關羽在荊州大敗,不就是這種遷就、馬虎、不深究,由他而去,聽之任之的結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