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0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 丁末)四十五歲
一月四日(夏曆九月二十一日)全家移居茹家衝。
春天,再赴欽州作客。
春夏之間,小住肇慶,遊端溪,登鼎湖山,觀飛泉潭。又到東興,過鐵橋到侖河南岸觀越南風景,把“半春人在畫中居”的芒市風光收入《借山圖》。
冬,回到湘潭,“四出四歸”好是指此。
一九0八年(清光緒三十四年 戊申)四十六歲
以刻印謀生。因為同情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發主革命,曾冒著危險傳遞過革命文件。
秋,回湘潭沒住幾天,又去廣州。臨張叔平畫。在一幅荷花上題道:“客論畫荷花法,枝幹欲直欲勻,花瓣欲緊欲密,餘答曰,此語譬之詩家屬對,紅必對綠,花必草,工則工矣,未免小家習氣。”
一九0九年(清宣統元年 已酉)四十七歲
在廣州過年後又去欽州,初夏乘海輪去上海。以賣畫為生。從夏到秋,遊蘇州、登虎丘;還去南京訪大書法家李梅庵,為製石印三方。
十月(夏曆九月)返湘、歸途中畫《小孤山圖》,結束了“五出五歸”的遠遊生活。
刻出第三次印譜,仍名《白石草衣金石刻畫》。
這個時期的作品,時有佳趣,如《蘆雁》和《梅花喜鵲》等。
一九一0年(清宣統二年 庚戌)四十八歲
開始回到山居生活中來。在茹家衝茸“寄萍堂”,用功學習古文詩詞。整理遠遊中的畫稿,作《借山圖》。
作《石門二十四景》畫冊,是遠遊歸來後有數的佳構,
一九一一年(清宣統三年 辛亥)四十九歲
春天,赴長沙,請王湘綺替祖母作墓誌銘。偶作肖像畫,畫上留“湘潭齊璜偶然畫像記”小印一方。
十月,湖南響應武昌起義,宣布獨立,他正在家鄉,曾為此表示高興。
一九一二年(夏曆壬子年)五十歲
山居。吟詩作畫。自此以後,他對八大山人、石濤,李複堂的花鳥畫多所取法。草蟲寫生,多工致,間或以寫意出之。
九月,(夏曆八月)迎胡沁園來“寄萍堂”小住。也時往來於韶塘、石潭壩、白泉等處。
一九一三年(夏曆癸醜年)五十一歲
山居。致力於繪畫、治印、吟詩。臨《鄭文公碑》與李北海《麓山寺碑》。
一九一四年(夏曆甲寅年)五十三歲
山居。雨水節前數日,手植梨樹三十餘株。
五月二十二日(夏曆四月二十八日)胡沁園去世。撰《哭泌園師詩》十四首,挽聯一副。
一九一五年(夏曆乙卯年)五十三歲
王湘綺逝世,專程往哭奠。
山居。仍致力於詩、書、畫、印。
一九一六年(夏曆丙辰年)五十四歲
山居。這幾年中,畫筆更加簡練。《公雞雞冠花》、《蘆蟹》、《秋蟲》等圖,為此時代表作。
在此前後,他刻印學趙撝叔(之謙),寫字學金冬心,都能得其神髓。
一九一七年(夏曆丁已年)五十五歲
六月間,為避軍閥和地方上匪之擾,赴北京。六月三十日(夏曆五月十二日)到達。正碰上“張勳複辟”醜劇,段祺瑞出兵馬廠,他又冒著火車從彈雨中穿過的危險,匆匆去天津避難。
局勢稍定,從天津回到北京,由排子胡同移榻炭兒胡同,再遷法源寺如意寮,和老朋友“知詩者樊樊山,知刻者夏午詒,知畫者郭葆蓀”往來很密。新交有陳師曾、姚茫父、陳半丁、羅癭公等人。張仲*、易實甫、楊潛庵等也經常見麵,其中和陳師曾訂交,對後來的齊白石有極大的影響。
以《白石詩草》請樊樊山評定,七月二十一日(夏曆六月初三日)樊為之題記。極力稱讚他的詩“意中有意,味外有味”。
八月(夏曆六月)陳師曾為《借山圖》題詩,勸他“畫吾自畫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冬天,離京返湘,十一月二十四日(夏曆十月十二日)到家。
一九一八年(夏曆戊午年)五十六歲
鄉居。在軍閥土匪侵擾中,一度避居紫荊山下,作畫吟詩,從未間斷。
一九一九年(夏曆已未年)五十七歲
春,再來北京。先寓法源寺,後佃居龍泉寺附近,與胡寶珠結婚,從此定居北京。
冬,還家省親。
一九二0年(夏曆庚中年)五十八歲
春,回到北京,自龍藏寺附近移居宣武門內石燈庵。不久,又遷居象坊橋觀音寺。
從尹和伯學畫梅花。春日作花果畫冊,有一頁題道:“吾畫梅學楊補之,由尹和伯處借鉤雙鉤本也。友人陳師曾以為工,真勞人,勸其改變。”後來,在一九四六年刊行這個畫冊時,他在題詩後附記說:“予五十歲後之畫,冷逸如雪個。避鄉亂竄於京師,識者寡。友人陳師曾勸基改造,信之,即一棄。”正是這樣,在“五四”新文藝思潮的巨大影響下,在好友的勸告下,他開始了“改造”,在繼承優秀遺產的基礎上,深入生活發展個性,獨創門戶。與此同時,在刻印方麵也在“去雕琢,絕摹仿”,自辟道路。
夏天,因直皖軍閥之亂,一度移居東城帥府園六號。
這一年認識了梅蘭芳。
這一年(夏曆十月)還鄉省親。《桐葉蟋蟀》和《扁豆》,是他這一年回湖南前後的作品。
一九二一年(夏曆辛酉年)五十九歲
春,回北京。十月還鄉省親,重陽節(十月二十日)到家。不久又回北京。
一九二二年(夏曆壬戌年)六十歲
春,還湘,居長沙。約在六月間回北京。
陳師曾到日本開中國畫展覽會,他的作品也同時展出。
一九二三年(夏曆癸亥年)六十一歲
在北京,居西四三道柵欄六號。
陳師曾在南京病死。數次題詩哀悼好友。開始記《三百石印齋記事》(是一本不連續的日記)。
一九二五年(夏曆乙醜年)六十三歲
在北京。有人勸遊日本,被拒絕。
三月二十三日(夏曆二月二十九日)大病,人事不知者七晝夜。半月後,始能起坐。在一個短期內停止作畫、刻印。梅蘭芳、徐悲鴻為選印畫集,推淙他“由正而變,妙造自然”。
冬天,因日寇侵略,一度遷居。
一九二六年(夏曆丙寅年)六十四歲
春初,還湘,不久又回北京。
四月二十三日(夏曆三月二十三日)母親周夫人去世。
八月二日(夏曆七月五日)父親齊貰政先生去世。
兩度停止作畫、刻印。
遷居西城車胡同十五號。在這以前,曾居高岔拉(高華裏)一號。
一九二七年(夏曆丁卯年)六十五歲
在北京。
任教於北京藝術專科學校。
一九二八年(夏曆戊辰年)六十六歲
在北京。
國民革命軍到北京,改稱北京為北平。
約在這一年前後作《工致草蟲》詩,前有短記:
“餘平生工致畫未足暢機,不願再為,作詩以告知好。”
印行《白石印草》。
印行《借山吟館詩草》(手寫本影印)。
一九三一年(夏曆辛未年)六十九歲
在北平。
九月十八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旋即侵陷東北。他在重九節吟詩譴責國民黨政府的內部腐朽、對外不抵抗政策。
一九三二年(夏曆壬申年)七十歲
在北平。
一九三三年(夏曆癸酉年)七十一歲
在北平。
印行《白石詩草》(八卷鉛印本)。
七月(夏曆六月)親手拓存《白石印草》,仍冠以王湘綺序,並有自序。
因日冠侵略,春夏間再度遷居。
一九三五年(夏曆乙亥年)七十三歲
在北平。
初夏,還湘,四月三日到家,十四日回北京。
這幾年的畫作有《蘆蟹》、《蝴蝶蘭》、《桔樹鴉棲》、《鬆樹八哥》等。
一九三六年(夏曆丙子年)七十四歲
遊四川,五月七日到重慶,十六日到成都,八月出川,九月五日回北平。
在川識方旭、黃賓虹。
一九三七年(夏曆丁醜年)七十五歲(自署七十七歲)
因長沙舒貽上算命,用瞞天過海法,從這一年起,加了兩歲,再加虛歲,自署七十七歲。
七月九日北平淪陷。自此在悲憤中突然改變脾氣,不輕易見客,不應酬,不照相,送禮的也不回答。
一九三八年(夏曆戌寅年)七十六歲(自署七十八歲)
《三百石印齋紀事》終於這一年。
為長沙瞿氏作《超覽樓楔集圖》。
一九三九年(夏曆已卯年)七十七歲(自署七十九歲)
先後貼出告白,謝絕見客,不直接收定件,最後幹脆拒絕作畫刻印。
《寒夜客來荼當酒》大約作於此年。
一九四0年(夏曆庚辰年)七十八歲(自署八十歲)
妻陳春君去世。撰《祭陳夫人》文。
《白石自狀略》撰成。
夏曆正月書《畫不賣與官家》告白,以反抗日冠及漢奸們的騷擾。
《天真圖》和《櫻桃枇杷荔枝》作於是年。
一九四二年(夏曆壬午年)八十歲(自署八十二歲)
《九秋圖》、《漁家樂》約作於這年前後。
一九四三年(夏曆癸未年)八十一歲(自署八十三歲)
撰《遇丘生石冥畫會》短文。
這年《自跋印章》文中,有“不為摹、作、削三字所害”之語。《雞雛》立幅作於是年。
一九四四年(夏曆甲申年)八十二歲(自署八十四歲)
一月,繼室胡寶珠歿。
六月七日,北平藝術專科學校送來配給門頭溝用煤通知,去信拒絕說:“白石非貴校之教職員,貴校之通知誤矣……”將原件退回。
一九四五年(夏曆乙酉年)八十三歲(自署八十五歲)
八月十五日,日寇無條件投降。
《牡丹》是這年的作品。
一九四六年(夏曆丙戌年)八十四歲(自署八十六歲)
十月,被國民黨文化特務挾持去南京、上海,許多牛鬼蛇神榨取了他不少的作品。
一九四八年(夏曆戊子年)八十六歲(自署八十八歲)
國民黨政府統治搖搖欲墜,通貨膨脹,賣畫收入,幾同廢紙。
一九四九年(夏曆已醜年)八十七歲(自署八十九歲)
一月三十一日,北平解放。他笑在臉上,樂在心裏。從此,他的藝術生活,開始進入新的階段。
北平解放不久,因轉寄湖南周先生的一封信,毛澤東寫信向他致意。
參加了周恩來總理的招待宴會。
刻石印兩方獻給毛澤東。
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同全國人民一道歡度了第一個國慶節。
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
以愉快的心情清理出多年積存的宣紙,每天都要畫幾紙畫,曾畫過手執鐵錘的工人和一個農民並肩行進的作品,用來歌頌工農聯盟。不止一次地刻過“為人民服務”和“學工農”的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