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

“十五”時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我國綜合國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明顯提高。麵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們有效抑製經濟運行中出現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成功戰勝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災害的挑戰,從容應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新變化,國民經濟持續較快發展,“十五”計劃確定的主要發展目標提前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步伐加快,經濟體製改革不斷深化,對外貿易邁上新台階,國家財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價格總水平保持基本穩定,城鄉麵貌和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民族團結不斷鞏固,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新進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繼續加強。更為重要的是,黨中央提出了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這些都為“十一五”時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麵向未來,我們站在一個新的曆史起點上。

“十一五”時期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具有承前啟後的曆史地位,既麵臨難得機遇,也存在嚴峻挑戰。

我國具備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進步的有利條件。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加速升級,將帶動產業結構加快調整和城鎮化加快發展,市場潛力巨大。勞動力資源豐富,國民儲蓄率較高,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產業配套能力較強,科技教育具有較好基礎,社會政治保持長期穩定。改革向縱深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逐步完善,將進一步激發社會活力和發展動力。和平、發展、合作成為當今時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對比有利於保持國際環境的總體穩定,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加快,我國與世界經濟的相互聯係和影響日益加深,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相互補充,外部環境總體上對我國發展有利。

在前進道路上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還不發達,製約發展的一些長期性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耕地、淡水、能源和重要礦產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經濟結構不合理,解決“三農”問題任務相當艱巨,就業壓力較大,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影響發展的體製機製障礙亟待解決。“十五”時期在快速發展中又出現了一些突出問題:投資和消費關係不協調,部分行業盲目擴張、產能過剩,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緩慢,能源資源消耗過大,環境汙染加劇,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繼續擴大,社會事業發展仍然滯後,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還較多。國際環境複雜多變,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將長期存在,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加劇,圍繞資源、市場、技術、人才的競爭更加激烈,貿易保護主義有新的表現,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戰。

在戰略機遇與矛盾凸顯並存的關鍵時期,要有高度的曆史責任感、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寬廣的世界眼光,準確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製機製,促進社會和諧,全麵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開創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新局麵,為後十年順利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奮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