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科考(一)(2 / 2)

五月十五日,早上六點不到,天空還泛著魚肚白。牧淩風早早地起床便穿戴整齊,此時吳嬸早已做好早飯,雞蛋,米飯,雞腿甚是豐盛。母親劉氏並沒有多說話,隻是囑咐自己不要緊張,用心作答。用過早飯,牧淩風將翠兒裝好筆墨的書簍,背在身上,向著考場縣學的方向走去。

縣學外已經有不少等待進入考場的秀才生員,不少都還掌著燈籠,也有生員趁著燈籠發出的亮光溫起書來。衙役早已在縣學考場外站好,縣衙胥吏也陸陸續續來到考場,考生在七點五十左右獲準依次進入縣學考場。

八點整,提督學政宋浩,縣令王秉豪,縣丞李默然及縣學教諭進入考場。

科考參照鄉試,但唯一不同的是鄉試考三場,提督學政主持的科考隻考一場,題量相應減少,一天便可結束考試。

牧淩風拿到試卷,見試卷有四書一題,經一題,策一題。咋眼一看,題目隻有三道,但是題量卻是實打實的,科舉考試八股文有固定格式,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而且行文要以聖人的口氣,四副對子平仄對仗,不能想當然的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想怎麼發揮就怎麼發揮。

第一題:不以規矩。不以規矩,出自《孟子·離婁上》:“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這道題不難,牧淩風想了想,然後在草稿上開始下筆作答:

規矩而不以也,惟恃此明與巧矣。

夫規也、矩也,不可不以者也;不可不以而不以焉,殆深恃此明與巧乎?

……

提督學政宋浩,長樂縣縣令王秉豪,縣丞李默然以及教諭等來回在考場巡視,長樂縣八十餘名生員坐在縣學考場內,呼吸聲,研墨聲……考場靜得連牧淩風都聽見了自己的心跳聲,而學政、縣令,教諭等在考場來回巡視的腳步聲,讓坐考的生員不寒而栗。

不久,就有生員因為緊張而示意出恭,有了第一個,就有第二個,第三個……

“嗚……嗚……”一年近花甲的老者當場就嚎啕大哭了起來,不少考生紛紛向著哭聲傳來的方向望了過來,報以同情的目光。考場內四周立即有兩名衙役上來,也不問緣故,兩根水火棍一左一右架起嚎啕老者就往考場外架去。

縣學教諭當即對張望的學生嗬斥道:”不安心考試者,架出考場。”

牧淩風正埋頭作答,不曾發覺宋浩已來到跟前。看到牧淩風第一題的草稿,麵露悅色,心道:

“牧淩風確實是個人才,以“規矩而不以也,惟恃此明與巧矣”破題,新穎,卻又不失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