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普(公元922~公元992),字則平,北宋初期的傑出政治家,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謀士。他15歲隨父遷居洛陽,自幼學習吏治,是趙匡胤“黃袍加身”的預謀者、“杯酒釋兵權”的導演者,三度為相,為一代名臣,從政50年,終年71歲。普智謀多,讀書少,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

趙普原籍幽州薊縣(現在的北京),因為少時經曆了很多叛亂紛爭,讀書不多,從小學的是如何做個小吏。後來,趙普位極人臣,學曆便顯得有點低了,連宋太祖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就經常勸他讀點書。趙普虛心聽取意見,每次回家就關起房門,從書箱裏取書誦讀,第二天上朝處理政事,總是十分得當。趙普死後,人們才發現他的書箱裏隻藏了一部《論語》,而且隻翻看了一半。於是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便不脛而走,成為當時最大的新聞。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實戰經驗有時強過書本經驗。比起許多書生,趙普的官運無疑是亨通的,三次入相,經曆太祖、太宗兩代政權之更替。為保全自己,公元992年,趙普三次上表以年老多病請求辭官,但太宗仍下詔慰留,並加太師銜、封魏國公,享受宰相待遇。當年七月,趙普走完了生命曆程,終年七十一歲。宋太宗派官員治喪,贈尚書令,追封真定王,諡號"忠獻"。

趙普留給我們的是多麵和複雜性,他有時是嚴厲正直的諫官,雪夜決策、杯酒釋兵權,但其收受賄賂、隨波逐流、見風轉舵,同樣引來無數非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趙普是典型的官吏代表,在強權體製中發揮自己的才能,但以身家性命為重,他從來不是真英雄,隻是一個在多變的封建君主威嚴下,戰戰兢兢、遊走其中的官吏。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