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是文學作品中體現地域性的重要元素之一,張愛玲的作品展現了多姿多彩的植物,這些植物在鋪陳情節、描繪心理、營造意境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香港和上海是張愛玲作品的兩大重要背景。張愛玲和香港淵源深遠,1939年她進入香港大學文學院讀書,少年心性好強,她勤奮苦學,善於揣摩教授的心思,門門功課領先。文科二年級有兩個獎學金被她一人獨得,學費膳宿費全免,還有希望畢業後免費送到牛津大學讀書。誰知苦讀了兩年零三個月後,卻因為香港的淪陷而中斷了學業,破滅了去英國留學的希望。1942年她回到上海後以文為生,一座城市的淪陷卻成全了她的文學之路。1952年她借著申請繼續中斷的學業緣由得到出境的機會去到香港,卻因緣際會,學業沒有完成,畢生沒有拿到本科學位以及大學畢業證書。1955年她去美國,1961年重返香港,以寫劇本為生,陷入困境,1962年再次離開,此後一直到去世再沒有踏入這個華美而悲哀的城市。
“在那邊三年,於我有益的也許還是偷空的遊山玩水,看人,談天,而當時總是被逼迫著,心裏很不情願的,認為是糟蹋時間。”(《我看蘇青》)家國不幸詩家幸,青春期在香港的三年生活讓她獲益良多,殖民地的詭異情調、奇花異草的嶺南風情、戰亂時期的見聞,滋養了她的才情,激發了她的靈感。“戰時香港所見所聞,唯其因為它對於我有切身的、劇烈的影響,當時我是無從說起的。”(《燼餘錄》)香港風情在她很多作品中有著深深的烙印。1943年她發表了八篇中短篇小說,其中的前四篇《沉香屑第一爐香》(5月)《茉莉香片》(7月)《沉香屑第二爐香》(8月)《傾城之戀》(9月)以及1944年發表的《連環套》,均以香港時期的見聞為題材,刻畫了一係列以香港為主要背景的精彩人物,如葛薇龍、梁太太、白流蘇、範柳原、霓喜、言丹朱、聶傳慶等。1944年2月發表的散文《燼餘錄》是描寫香港淪陷生活的作品,1983年《惘然記》中收錄《浮花浪蕊》,其中的女主角洛貞離開內地來到香港再赴日本,其中有關於香港生活的描寫。1953年始動筆直到1978年發表的《色,戒》,當中的王佳芝們就是嶺南大學的學生,隨校遷往香港,連課堂都是借港大的。《易經》《小團圓》中也有大量在港大生活的自傳式記錄,《重訪邊城》中香港是重點。劇本《南北一家親》《南北喜相逢》等也是以香港為背景。“各種不調和的地方背景,時代氣氛,全是硬生生地給攙揉在一起,造成一種奇幻的境界。”(《沉香屑第一爐香》)她獨樹一幟地將海派陸離的風情和香港殖民地的情調糅合到一起,字裏行間是別致的張氏風采。
這些小說和散文中出現了眾多典型的南國植物,香港地處嶺南,終年溫暖濕潤,一年四季植物欣欣向榮,鳳凰木、雞蛋花、象牙紅、聖誕花、木槿、棕櫚、木瓜、菠蘿蜜、椰子等植物搖曳著濃濃的南國風情,體現了濃厚的嶺南地域特征,在張愛玲的筆下,或濃墨重彩,或淺淡一筆,她對這些植物的描寫觀察入微、準確細致,顯示出了廣博的植物學知識。這些具有嶺南風情的植物是以香港作為背景的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場景和細節,也是不可或缺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