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無話。醒來時,已是東方暨白,大家一起動手把宿營地整理幹淨,背起背包繼續前行。因為前方已是無路,楊誌遠決定溯溪而行。一行人行走在溪峽之中,兩岸或樹木蔥鬱或瀑布懸掛,風景旖旎。不時有猿猴於岸邊的峭壁上攀躍,偶有調皮的猴子朝楊誌遠他們一行扔山上的青果。
再往前行,前麵出現一道石壁,一字排開,豁然出現在大家的麵前。安茗對石柱峰的情況一無所知,不由驚呼,說,誌遠,前麵隻怕是無路。
楊誌遠雖然也是第一次進石柱峰,但一看眼前這情況,就知已到‘五郎峽’。楊誌遠一笑,說,如無路,水從何來。放心,前方自有通途。
再行走近,隻見峭壁之中露出一條縫來,縫寬十米左右,兩旁石壁峨然聳立,有如用斧削成一般,有溪水從石縫中擁出,有些湍急。早有熟悉此路的楊家人在前帶路,溪水看似湍急,卻是不深,隻極腳膝,大家把背包頂到頭上,依次前行。
安茗抬頭望天,隻見兩邊石壁烏黑發亮,天空有如一條藍線,高懸於頭頂,好似鬼斧神工一般。
安茗說,此處叫‘一線天’最恰當不過,為何叫‘五郎峽’?
楊誌遠說,傳說楊家先祖五郎楊延德來到此處,見前方無路,於是提起板斧,於峭壁之中劈出此條道路,故名‘五郎峽’。
對於楊家曆史,楊誌遠自然有所了解,楊家世代鎮守山西,雍熙三年(公元986年)金沙灘一場血戰,楊家眾將死傷過半,五郎楊延德心灰意冷出家為僧。山西為北,本省為南,五郎楊延德出家為僧後是否到過楊家坳自然已是無法考證。不過傳說就是傳說,有杜撰的成分在裏麵,試想先祖五郎楊延德力氣最大,也不可能以斧劈山為路。
楊誌遠注意了兩旁的石壁,其下方有人工開鑿的痕跡,應是楊家先祖開鑿於此,卻不知為何楊家後人把此處荒廢了。
過了‘五郎峽’,前麵豁然開朗,另有洞天,隻見前方山勢已然平坦,唯石柱峰凸在眼前,一道瀑布於石柱峰層層疊疊飛流而下,水珠飛濺,楊誌遠已感到了絲絲水汽撲麵。一行人上岸繞森林小道而上,轉過幾道彎,於前方不遠處見一湖,湖麵數十畝,湖水清澈見底。湖邊草色花香,小鳥鳴啼,恍然回到了春天,一行人都覺心曠神怡。
楊誌遠一見,說,今天就於此處宿營。
楊誌遠一聲令下,楊廣唯自然不加停頓,趕忙去找尋適於安營紮寨之地。楊誌遠見安茗已經下到湖邊與楊雨霏嬉戲,也就沒有驚擾她們,一個人順著湖邊慢慢地欣賞湖色山景。
楊誌遠環視四周,此湖位於石柱峰下,四麵環山,唯‘五郎峽’可以出入。湖邊樹木參差,近低遠高,間有野桂星星點點,楊誌遠順著湖勢走,湖邊雜草叢生,卻雜亂有序,楊誌遠感覺有些蹊蹺,俯身扒開雜草,一條鵝卵石鋪就的小道豁然在目。楊誌遠心想此地鋪路、開山,祖輩們自是有過一番經營,不知為何後輩竟然全然不知。楊誌遠細細琢磨,慢慢地有了一些頭緒。先祖為避戰亂而來楊家坳,肯定對此地也有過一番考究,此地四麵環山,隻需派兵駐守‘五郎峽’就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但是此地地域狹小,隻可急一時之需,卻不宜於楊家人在此群居,因此先祖們最終選址楊家坳作為生活勞作之地,而把此處作為臨時避難之所。後世戰火沒有燒到楊家坳,此地漸漸地也就被大家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