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水落石出(4)(2 / 2)

楊誌遠有些明白了,胡捷在馬少強任交通廳廳長之時,是計財處處長,此高架橋一千萬的建設資金的撥付就是從胡捷的手裏出去的,隻怕有些貓膩,胡捷為何要力主拆除高架橋,大楷他心裏清楚,此高架橋偷工減料如此厲害,遲早會出事,那麼不如在其在林原主政之時對隱患進行清除,以絕後患。

事後證明,楊誌遠的估計沒錯,隻是有些出入,因為是公對公,胡捷在此筆建設資金的撥付上倒也不敢做什麼手腳,但馬少強在撥付資金之前與林原有一個附加條件,那就是此高架橋的工程必須交給他介紹的外省一家路橋公司。馬少強事成後從該路橋公司收取了一百萬的傭金,分給了胡捷20萬。十年前的一百萬是個什麼概念,馬少強作為交通廳的廳長,其工資為每月53元。因為馬少強抽走了100萬,路橋公司自然得在偷工減料上想辦法。林原高架橋通行一段時間後,就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五年前就被交通廳內部鑒定為危橋,隨時會有坍塌的危險。林原高架橋地處林原市中心城區,人員密集,橋下人來車往,一旦出事,那就不是小問題。這是一顆定時炸彈,誰都不知道會在什麼時候爆炸。馬少強除了安排交通廳每年撥付維護資金外,決定排彈,於是把胡捷派到林原來當市長,目的就是在適當的時候,在市裏強行通過拆除高架橋的方案,徹底拆除林原高架橋,以絕後患。可人算不如天算,眼見計劃就要成功,九十九步都走完了,在最後一步出事了。

楊誌遠不得不佩服,馬少強這個計劃心思縝密,處心積慮,還真不為人察覺。難怪高架橋坍塌之後,胡捷和馬少強要壓著不報,因為他們害怕曾經的陰暗被暴露在陽光下,他們必須要冒這個險。

謎底就此揭曉,雲開霧散,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楊誌遠為什麼會知道這些內情,因為這時胡捷開口說話了。

小浩天還算幸運,沒有出現在死亡名單裏,調查組在事故發生後的第十天經過排查,在市立醫院的重症病房裏找到了小浩天,小男孩脫離生命危險還不久,右肢已被完全截肢。這是一個漂亮的小男孩,很是懂事和乖巧,當那天楊誌遠和安茗陪著佘睛去看他時,盡管小浩天還很虛弱,但他看到佘睛時,他還是強忍著痛苦斷斷續續地對佘睛說,媽媽,我沒有好好聽你的話,沒有好好上學,媽媽,對不起!

佘睛的眼淚嘩嘩地往下流,既為自己的孩子還活著而感到高興,也為小浩天失去了右肢而難過。小浩天說,媽媽,你別哭,我以後一定好好聽你的話,再也不惹你生氣了。

安茗拿著攝像機靜靜地記錄著這一切。李娟大姐他們在林原又采訪了二天,然後回了北京,安茗沒有隨同大姐一同回京,因為李娟大姐突然有了一個新的想法,在取得佘睛的同意以後,決定把安茗留下來,貼身拍攝佘睛在小浩天失蹤後,苦苦尋求小浩天的生活表情。李娟並不是想拿佘睛的痛苦去博取觀眾的眼淚和同情。她是想通過鏡頭來表達中國母親在突發災難前,不到最後不放棄希望的堅韌和剛毅。

小浩天的結局不算完美,但也還值得慶幸。安茗回去以後,把攝像帶進行了剪輯,一個月後的《紀實》欄目裏,題為《中國表情》的紀錄片在電視台播出:以紅領巾的出現為開始;招待所裏佘睛喃喃的自語,痛苦不堪的表情;淒風冷雨中於橋墩上飄揚的紅領巾;大街小巷、醫院、殯儀館,佘睛躊躇而落寞的身影;橋墩、廢墟、花海、燭火、人群;周至誠鏗鏘有力的聲音;橫幅、白幡、紅絲帶;小提琴手;找到小浩天的那一刻,佘睛淚流滿麵又喜又悲的表情;最後以躺在病床上小浩天天真無邪的笑容,和左手舉起的V形手勢結束了整個記錄。

這,就是中國表情,麵對苦和難,堅韌不屈、永不放棄、不屈不饒的精神。

這一期的節目一經播出,收視率極高,電視台應觀眾的要求重播了一遍又一遍。這一期節目,感動了整個中國。善與惡,貧與富,都在小浩天舉起V的那一刻消融,有的隻是民族團結的力量和民族空前的凝聚力。

高架橋坍塌現場最終還是需要清除的,六個橋墩拆除了五個,應市民的強烈要求,10號橋墩得以保留下來,這裏最終被規劃成市中心的一個圓形轉盤,砌了花壇,建了音樂噴泉,噴泉所用的背景音樂正是德爾德拉的小提琴曲《紀念曲》,《紀念曲》一響,泉水在五光十色的景觀燈的映射下噴湧而出。盡管10號橋墩依舊保持著它殘缺的本色,但如此一來,它反而凸現出一種力量,有一種殘缺之美。

10號橋墩,從此成為了林原的地標,並且一年四季都有市民敬獻的鮮花,經年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