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波不離(2 / 2)

波乃假相之現象

波依因緣生

波無自性

波之本體為“海”

照這樣並列說明則論理極其明白,將之縱列則成為:

“波”乃假相之現象,依因緣生起,所以無所謂自性;無自性、無實體,故說為“海”。

如此若仍然不知所說為何?再將“波”換成“五蘊”,將“海”換成“空”來看,便可明白以上論理。

五蘊乃假想之現象

五蘊依於因緣

五蘊無自性

五蘊之本體為空

可是將此解釋錯誤將成如下:

五蘊乃假想之現象,因緣生起,故無自性;無自性、無實體,故說為空。

(注:五蘊乃表示物質要素的“色”,它是與表示精神要素的“受想行識”,兩者合並而成的名詞,一切存在皆由五蘊而成立。)

從此產生所謂“空”即“無實體”的定義,若說為何產生這樣的誤解,“波”、“色”或是“五蘊”皆無自性沒錯;而“無自性”與“無實體”並非同義語,可是卻被當成同義語,因此會產生嚴重的誤讀與誤解。

“波”無自性,“海”亦無實體,何以“波”卻能存在?與此相同,“五蘊”無自性,若無生命力本體的根元性實體,人類便不可能有生命現象,因此雖無自性卻有實體,就像“波”與“海”的關聯那般,實體儼然存在著,但是這個實體無形、無容,亦無姿態存在著,所以觀自在菩薩以“空”來表現,在弘法大師稱為“空海”的法名當中,即隱藏著另一種“空”等於“海”的意義,此中與佛教神髓有關的謎團終得以解開。

見“五蘊”無自性,而產生無實體的錯覺,那隻是“空性”與“空無”的觀念論;如同透過“波”想象充實的“海”一般,徹知“五蘊”照見神秘世界的“空”,才是悟“空”。所謂“空觀”,依照中村元博士的解說:

觀一切諸法(所有事物)皆空,各自皆無實體之思想。(中村元著《龍樹》講談社文庫,第60頁)

筆者認為這樣的解釋是錯誤的。

更進一步就“空”來考察,“海”中並非隻有水,還有海藻、有魚,“海”中之有形形色色,從無始之遠古以迄無終之未來,大海之中一無生滅,此即“不生不滅”;“海”乃萬河之終極,清流、濁水同樣流入,淨垢兼容並蓄;“海”能吞淨故不垢,且能吞垢故亦不淨;“海”以包容淨垢且更超越之,所以是“不垢不淨”;再者,雖有萬河流入仍能不增,雖常蒸發為虛空仍亦不減,此即“不增不減”。像這般大海實相,雖曾曆經時間、空間,依宏觀角度看來,仍然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亦即“諸法空相”,也就是說“空”的世界依然相同;可是相反的,波本身,也就是這個現實世界,卻是不斷反複在“生滅”、“垢淨”、“增減”。

其次,從“海”這一邊對“波”作對比的觀察,“波”永遠就是“海”的表麵,所生起不過就是有限假相之現象,“海”中沒有“波”自不待言,此即“海中無波”,改以“空中無色”言之,依《般若心經》“是故空中無色”,用以下之“無”來否定部分內容,便能夠正確理解。

“空”中伴隨著“色”,構成人類的受、想、行、識、作為認識主體的六根、其對象之六境,乃至其作用之六識等皆不存在;再者,從無明以至老死之十二因緣、苦集滅道之四聖諦、八正道也都不存在,《般若心經》的解釋應為如此:

五蘊等一切假的樣態,無論如何也是無實體的;如此無實體便稱之為“空”。

向來《般若心經》解說本之解釋,乃是基本漢文文法的解釋,“空中一切皆無”的句子,連中學一年級學生也能理解。解讀《般若心經》時,當中更有一點非注意不可的,就是依於“無”的相繼否定,卻是一句也沒說到“空”中一切皆無;而且也未曾否定用“波”所說的海麵現象,或是用“色”所說的現實界一切現象,可是由於任意出現“無”這個名詞,因此將《般若心經》一開始乃至全體,皆說成“無的哲學”,同時視佛教為“虛無的諦念之教”,這些完全是因為誤說“空乃無實體”的曲解所致。

弘法大師輕描淡寫地說“水波不離”,而對此譬喻,日本佛教學界與“空”有關的學說具有完全顛覆的威力,多數經典的翻譯,以及與佛教有關的解說書,想必不少因此而需要改寫內容吧!所以鏟除世上因佛教名相而接受之虛無印象實為當務之急,有關《般若心經》的正確讀法,將再於第四章中詳加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