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老莊思想與空(2 / 2)

如果依佛教的解釋,“道”是法、絕對者、根本神,是宇宙根本原理,亦即所謂大日如來;一切法或是道,自太初以來即遍在宇宙間。再依小川環樹博士的解說,《老子》中力主“無為”,可是“道”以“無為”為本性;“無為”與“自然”似乎由同一者之兩麵所成立,如同佛教之根本神,是由自然神與人格神所成立的一樣。小川博士又說“道”是以“無為”與“自然”為屬性的究極存在,若是如此,則根本神除佛陀之外無他。

莊子也是紀元前四世紀的人,其思想根本在於無為自然,脫離所謂是非善惡、善惡美醜的相對人類立場,以徹見如實世界,而那不外乎就是無為自然。在無為自然的立場上,消弭一切善惡美醜的相對差別價值,使一切成為具有相等價值,這就是《莊子》所言“萬物齊同”的境地。而且萬有之初,成為一切現象之根本者非有、非無;有、無皆包含在無限本身之中,與《老子》所言“道”字同義,《莊子》更進一步強調生、死是等同的,與生之樂同樣,死也是樂。

“形變有生,今又變之死,是為相與春、秋、冬、夏四時之行。”“死生為晝夜。”(第十八至樂篇)

依佛教來看,莊子思想是在說生命的永遠性、相對的世界,也是在說離五蘊,絕對世界的“空”才是真實;而無為自然的世界不外乎就是“空”,死、生是一種關係物的思考方式,用做輪回關係的肯定,在佛教傳來之前,這樣的思想已經存在。此事非常有趣,在這個思想基礎上,對於後來佛法的學習,以及梵語經典漢譯的過程,都有相當的幫助;尤其在翻譯“Sunyata”這個名相時,以“空”為對等譯語,在思想背景上增添一些點綴。

翻譯中央公論社《莊子》的森三樹三郎博士,對於老莊思想與佛教的關係,大致作如下的敘述:

老莊思想賦予後世中國思想、文學極大影響,尤其六朝、隋、唐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生活,皆為老莊思想所支配;再者,這個時代也是中國佛教興隆時期,因此兩者相互影響,交流也深,那樣的場合,因為老莊思想是中國固有,時代也在前,所以對佛教影響極大。

同時他也指出佛教在翻譯梵語經典時,原原本本借用老莊用語並不稀罕,尤其大乘佛教根本教義的“空”與老莊的“無”一脈相通,所以佛教教義,也就出現依老莊色彩來理解的傾向。

老莊思想的本質,畢竟還是與佛教的“空”相通,老子的“無”,並非一般所謂的“無”,而是“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之“無”的意思,詳加思考即可明白。老子就是依《般若心經》“空中無色,無……”之“無”所否定者,袪除之後留下的則是真理世界、空的世界,將此狀態稱“無為”、稱“自然”,把“諸法空相”之“法”,用所謂“道”的名詞來表示,不是嗎?如果像中村元博士等佛教學者所言,認為“空乃無實體”,佛教的“空”與老子的“無”之間的相通性也就蕩然無存。

嚐試附上《廣辭苑》中所見有關“無為”的三則解說:

1.本諸自然而無作為,老子說道的方式。

2.非(佛)依因緣生成之事物,離生滅變化的永遠存在,尤其是佛教之涅槃;再者,佛法者的生活,意味佛門。

3.什麼也不做地晃蕩著。

以“道”作為“法”、“佛陀”的話,第一、二點還老莊思想與空068是相同的。若依森三樹三郎博士的說法,中國佛教後來進入隋、唐時代,成立淨土宗、禪宗,中國色彩強化,義理較為繁瑣的天台、華嚴宗派衰落,漢民族重視實踐,貫徹修行的禪宗,與貫徹信仰的淨土教興盛,終於使得由禪淨一致的寺院占領中國佛教的主流。由此看來,莊子思想對於禪宗與淨土教的成立,確實賦予了重大影響;但本書主題為“空”思想的解明,所以在此之外,有關中國佛教與老莊思想的關係,則不擬多加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