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網絡媒體在披露商業銀行可以開展基金業務並設立基金管理公司的消息時,充分伸展想象的“翅膀”以渲染利好氛圍,有的驚呼“10萬億儲蓄資金間接入市在即”,有的喜稱“股市終於迎來拯救大兵”,不一而足。股市牽手基金,真會使10萬億儲蓄資金魚貫而入?較為有限的新增資金,真會成為股市的“拯救大兵”?拯救大兵施救,真會救人重於救己?
撇開10萬億中到底有多少是非城鄉“居民”的“注水存款”(如公款私存,“洋”款中存等)不談,單從存款結構就可看出些問題。有人認為,我國的儲蓄存款符合“二八定律”,即20%的存款人掌控著80%的存款額。如這一說法言之有據,那麼能夠入市的新增資金特別是長期資金就是相當有限。從8萬億儲蓄的“大戶”看,他們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搏擊多年,金融意識與投資能力都很強,他們的資金常在實業、房地產、證券、外彙、古玩等市場間“遊弋”,擅長於“跨市場套利”,隻要股市長期向上的趨勢沒有明朗,遊資至多來股市“打個滾”而斷然不會常駐其中。再從2萬億儲蓄的“小戶”看,他們在逐步走高的通脹壓力下確有讓資金保值增值的衝動,也確會有人耐不住存款、國債等收益率較低的“寂寞”而奔向偶爾較為“熱鬧”的股市而去,但相信已錯失股市“魚身”現突然想吃“魚尾”的人數量不多。
道理極為簡單,在社會轉型各類“風險”凸顯時期,他們存在銀行的小額存款與其說是為了利息,不如說是出於凱恩斯所言的“謹慎動機”,這從以前的存款利率一降再降,存款餘額卻節節攀升的“背離”中可以看出。這批被金融術語稱為“利率敏感度趨向於零”的“鐵杆”存款很快會苦盡甘來:隨著通貨膨脹壓力的日見加大,加息“傳言”的塵埃落定,這批儲蓄資金更不會棄銀行奔股市了,相反的資金流向倒不無可能。認清了這一些,10萬億儲蓄存款中究竟有多少“潛力”可被股市“挖掘”也就心知肚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