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試論我國的政黨製度(1 / 3)

沈沛蘭

摘要:我國的政黨製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它是我國民主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曆史進程中,在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合作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我國具體曆史條件下的產物。本文聯係我國政黨製度的形成和發展的曆史,通過分析比較當今世界不同的政黨製度,指出我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製的政黨製度的重要特征和優點,探討進一步加強完善多黨合作的政黨製度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政黨製度多黨合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序言部分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即闡明了中國的政黨製度是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黨製度。在依法治國的前提下,認真研究和理解我國的政黨製度,對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

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製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製度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從中國革命的實際出發,在長期革命鬥爭的實踐中產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一發展過程實際上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和發展的過程。

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我國就形成了多黨派的局麵。為了推翻幾千年封建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為了抵禦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侵略,我國的各個愛國階層都紛紛組建黨派,尋找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途徑。

麵對多黨派的局麵,中國共產黨成立不久,就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的革命實踐相結合,提出並在實踐中不斷發展了多黨合作製。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共產黨人到處都要努力爭取全世界民主政黨的團結和協議。”據此,中國共產黨要在中國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就必須團結國內各民主階層、民主黨派,組成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而組成各民主黨派的各階級、各階層人士,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反帝反封建的要求。但由於他們受到曆史和階級的局限,無一不在鬥爭實踐中遭到失敗。於是,他們也都從失敗中醒悟到,要進行反帝反封建鬥爭,必須取得中國共產黨的支持和合作。在這種情況下,1922年6月15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對於時局的主張》中就指出:“無產階級未能獲得政權以前,依中國政治經濟的現狀,依曆史進化的過程,無產階級在目前最主要的工作,還應該聯絡民主黨派共同對封建式的軍閥革命,以達到軍閥覆滅能夠建設民主政治為止。”隨著國內形勢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在1935年的《八一宣言》中進一步提出:“蘇維埃政府和共產黨願意立刻與中國一切願意參加抗日救國事業的各黨派、各團體……進行談判,協商共同成立國防政府問題。”抗日戰爭時期,各民主黨派紛紛發表自己的政治主張和鬥爭目標,如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中國民主同盟的前身)就提出“貫徹抗日主張,恢複領土完整,反對中途妥協”、“實踐民主精神,結束黨治,在憲政實施之前,設置各黨派國事協議機關”、“軍隊屬於國家,軍人忠於國家,反對軍隊種植黨團組織,並反對以武力從事黨爭”、“尊重思想學術之自由,保護合法之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嚴行避免為一黨壟斷及利用政權發展黨員”、“不得以國家收入或地方收入支付黨費”等十大綱領。這一綱領的發布,引起了國內外的關注,對此,國民黨政府十分恐慌,千方百計加以壓製,而中國共產黨卻表現了熱情的支持,稱讚民主政團同盟的綱領強調了“抗戰到底、加強團結、保障人權、結束黨治、革新內政的必要”,是對抗戰期間我國民主運動的一個新的推動。抗戰時期,各民主黨派與中共密切合作,推進了抗日民主運動。在抗日根據地政權中,中國共產黨實行“三三製”,實行了中共與其他民主階級、民主人士的合作。1945年4月,毛澤東同誌在《論聯合政府》中提出: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成立一個由國民黨、共產黨、民主同盟和無黨派分子的代表人物聯合組成的臨時的中央政府。民主黨派積極響應中共的號召,投身到反內戰、反獨裁的民主鬥爭中,許許多多民主黨派的成員與共產黨員一樣,為民族大義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如李公樸、聞一多、陳然等。可以說民主黨派成員的血是和共產黨員的血流在一起的,碧血染黃沙,共同滋養著中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