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義誌
婁義華於1974年出生在遵義市區,由於母親聽信了外婆的勸慰,帶著義華回到剛剛離開的,還有餘溫的農村老家——貴州省餘慶縣鬆煙鎮新台鄉下山村。從此,他家成了半工半農家庭。父親在城市朝九晚五,母親在農村起早貪黑,這就是他父母的人生軌跡。他們四兄弟都長大成人後,不時跟老媽開玩笑說:“老媽!要是你那時候跟著老爸在單位,或許我們家要多出幾位博士。”老媽不以為然,反詰道:“在城市裏可能本科都沒一位。”
物資較為匱乏的年代裏,食品需要定量供應。他與三位弟弟都在幼年時期,成天吃飯都成問題,想喝牛奶更是不容易的,想吃白糖,父親在單位找關係,靠同事們幫忙,才有可能在幼小的時候吃到一些其他農村孩子無法吃到的食品。因此義華兄弟還算幸運的。
計劃經濟下的社會,吃厭了玉米飯,南瓜湯,烤紅薯……孩子們盼望過年吃肉,穿新衣。義華兄弟也是如此。但那時不覺得有多苦。
1979年,義華成了一名小學生,學費5元人民幣,他開始接受教化。他是家中的老大,沒有姐姐妹妹,家中的事情都要衝鋒陷陣,幫助母親忙一切農活,還要帶三位弟弟。從各種農活到洗衣做飯樣樣都來,7歲開始搭著凳子做飯,練就了一手好的廚藝,如今可以隨便展示一個月的菜不重複。
他渴望自己快點長大,而現在的小朋友卻不希望快點長大,因為現在小朋友的童年沉浸在蜜罐子裏,而他們的童年卻充滿迷惘,不知未來會怎樣。
在家鄉的8年學習中,小學5年,初中3年。小學在離家3公裏多的地方,每天步行上學。課堂上讀英雄的故事,生活中崇拜英雄的行為,同學玩耍、茶餘飯後也談論英雄。在那英雄崇拜的年代,在他幼小的心靈中,也漸漸積澱了英雄情結。改革開放了,敢於轉變觀念,下海經商的人,成為了商界英雄。萬元戶讓人嘖嘖羨慕稱讚。但講奉獻,學雷鋒,不少典型故事一直映照在他的心裏。
在繁重的家務活中,農村孩子要讀好書,基本上就靠課堂上的那點時間。在讀書的空隙時,他和同學們迫切希望讀一些課外讀物,於是,武俠小說,小人書就是他們的熱門首選。母親不讓他讀課外讀物,怕影響學習。但,越是禁,他越有逆反心理。偷偷讀了不少連環畫冊,也收藏了不少,生怕被母親發現,就偷偷藏在家附近的一棵大樹下,等一段時間後挖出來,已經黴變了。那時候的書籍較少,於是一些手抄本的書很火爆,比如曾經流行的《少女之心》,暗地裏受到熱捧,傳閱率相當高。
這樣的成長和讀書環境,造就了他喜歡閱讀武俠的習慣,那時香港的武俠小說非常風靡,金庸、古龍、梁羽生一代武俠小說大師從哪個時候開始影響了一代人的閱讀,勾畫著一代人的興趣愛好。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武俠迷,武俠書啃了不少,到後來開始湧現的武俠電視劇、電影,他每部必看。
閱讀是寫作的一個基礎,隻有不斷的閱讀,才能讓想像力插上騰飛的翅膀。由於閱讀了不少作品,為他日後的文學之路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