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城鄉分布

城市的特點是人口稠密,青壯年較多,出生率保持在一定水平。在衛生設施完善,管理健全的城市中,腸道傳染病受到一定控製,呼吸道傳染病如水痘、百日咳、流感等則不斷流行。農村人口密度低,有些呼吸道傳染病可能一時中斷,一旦傳入又可能迅速蔓延。“農村衛生設施差,接近自然環境,腸道傳染病容易流行。

3.疾病的時間分布

疾病頻率往往隨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變化。疾病按時間分布變化反映了致病原因的動態變化。研究這種變化,有助於驗證可能的致病因子與該疾病的關係。

(1)暴發

疾病在一個集體或固定的較力、人群中,短時間內,發病數突然增多(2~3例或以上),稱為暴發。常見的暴發有食物中毒、傷寒、痢疾,還有化學毒物中毒等。暴發常因許多人短期內接觸同一致病因子而引起。大多數病例發生在最短和最長潛伏期之間,即常見潛伏期。發病高峰與該病的常見潛伏期基本一致。因此可從發病高峰推算暴露日期,從而找出引起暴發的原因。

(2)季節性

疾病在一定季節內發病升高,稱為季節性。傳染病尤其明顯,如流行性乙型腦炎在我國北方8、9、10三個月為發病高峰季節,在此前後很少發生。非傳染病亦有季節性,如營養缺乏病中的糙皮病常春季高發;腦出血多發生於冬季等。

季節性高峰的原因複雜,受各種氣象因素、媒介昆蟲、野生動物等生長繁殖等因素影響,也受風俗習慣、生產、生活、衛生水平等的影響。

(3)周期性

疾病依規律性的時間間隔發生流行,稱為周期性。一些傳染病由於易感人口增多而發生流行,常可表現為周期性流行。麻疹疫苗普遍使用前,在人口眾多城市中常常表現為兩年一次流行高峰。

(4)長期變異

人類許多疾病在一個相當長時間內隨著社會生活條件改變,醫療技術進步,自然條件的變化而發生顯著變化,使其感染類型、病原體種類及宿主均有很大的不同,稱為長期變異。如近年來傳染性疾病的種類及宿主均有很大的不同。我國既往傷寒等傳染病曾廣泛流行,由於大力防治,其發病率已明顯下降。

4.疾病的人群分布

(1)年齡分布

疾病的發生與年齡的關係相當密切,大多數疾病在不同年齡組的發病率各異。容易傳播而且病後有鞏固免疫力的傳染病,大多數在兒童中發病率高,如麻滲等疾病;惡性腫瘤的發病率,一般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髙,但白血病則在兒童期和老年期均較多見;年齡不但影響傳染病的發病率,而且影響其嚴重程度。新生兒和年長者對於一些細菌特別敏感,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而這些細菌對於其他年齡的人往往無致病性。

(2)性別分布

描述疾病的性別分布,一般是比較男女的發病率、患病率、死亡率或用性別比表示。癌症死亡率除乳腺癌、宮頸癌外,其他男女均可患的癌症一般是男多於女。如我國肺癌男女性別比一般是2:1;地方病如克山病和地方性甲狀腺腫的發病率女性多於男性。

(3)種族和民族分布

不同種族人群包含許多因素,如遺傳、地理環境、國家、宗教及生活習慣等,這些因素均影響疾病的發生。如美國黑人和白人的嬰兒死亡率有很大差別。

(4)職業分布

職業不同,暴露於致病因素的機會就不同,因而疾病的職業分布就有差異。如煤礦工人易患矽沉著病;煉焦工人易患肺癌等,同一職業,但工種不同其發病率也不同。

三、疾病防治的基本措施

公共衛生措施通過不同級別的預防在全體居民中實施,統稱為三級預防。三級預防是貫徹預防為主方針的具體原則,根據三級寧防原則,在疾病自然史的各個階段可製定4應措施。

1.第一級預防

又稱病因預防,主要針對無病期,消除或控製各種危害健康的有害因素,並采取增進健康的各種措施,以防止健康人群發病。加強對病因的研究,減少對危險因素的接觸,是一級預防的根本。他包括健康促進和健康保護兩個方麵。開展一級預防時常采取雙向策略,即把對整個人群的普遍預防和對高危人群的重點預防結合起來,二者相互補充可以提高效率。對病原或致病因素及條件明確的疾病,以第一級預防為主,如地方病、傳染病和職業病等。

2.第二級預防

也稱臨床前期預防,即在疾病的臨床前期(又稱亞臨床期)做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三早”預防工作。慢性病多是致病因素經過長期作用引起的,而且疾病的發展過程較長。診期時病期愈早,預後愈好。因此早期發現和及早治療各種癌前期病變也是第二級預防的重要一環。早期發現的具體辦法有普查、篩檢、定期健康檢查、高危人群重點項目檢査以及設立專科門診等。對病原或致病因素及條件尚不完全明確的疾病,以第二級預防為重點,如慢性病、大部分腫瘤、腦血管疾病等。

3.第三級預防

第三級預防即臨床預防。對已患某些病者,及時治療,防止惡化。對慢性病患者則通過醫學監護,減少疾病的不良作用,預防並發症和傷殘;對已喪失勞動能力者或殘疾者通過康複醫療,使能參加社會活動並延長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