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生態因素。自然環境中的一些動植物與疾病發生關係密切,一些動物的病原體的貯存宿主或傳播媒介。
②社會環境。
a.社會階層。社會階層是一個綜合指標,他反映經濟、文化水平和享受衛生保健服務的程度等。
b.文化與社會習俗。文化程度表現為對衛生知識或疾病所持態度有差異。文化程度比較低的群體中傳染病更易傳播流行。一些地方性疾病與當地風俗習慣有密切關係。
c.職業。職業性接觸有害物質導致一些職業病的發生。接觸有害物質的工人,常發生急、慢性中毒等。如苯胺生產工人發生的膀胱癌被證明與聯苯二胺有關係。
d.婚姻。有些地區由於社會不發達,地理環境偏僻,比較閉塞,又加上受到宗教和社會習俗的限製,這些地區的人常常在有限的人群中婚配和近親婚配。因此,隱性基因形成純合子而顯露的機會較高,近親婚配者子女患隱性遺傳病的機率高於非近親婚配者。而且,前者的嬰幼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及20歲前死亡率均高於後者。
e.城市化與居住環境。城市地區由於人口增長速度和工業發展速度過快,出現了許多有害健康的環境問題。隨著城市的發展,許多城市出現了工業廢水、廢氣、工業和交通噪聲等直接危害居民生活的副產品。城市緊張的生活節奏使得城市居民的精神分裂症的發病率明顯高於農村。城市的居住擁擠,易造成病原體的傳播和擴散,使傳染病更易流行。
③致病因子、宿主及環境的相互關係。
致病因子、宿主和環境三要素組成的係統在人體健康狀態下保持平衡。三者之間是一種動態平衡。一旦致病因子、宿主和環境中的某一方或幾方的變化強度超過了維持相互平衡的限製,則將導致疾病的發生或發病頻率的增加。
致病因子、宿主及環境三者的關係可用輪狀模型說明,其中環境位於外輪,病原體和宿主位於內輪。絕大多數疾病的致病因子均來自宿主和環境,而致病因子與宿主都處於環境之中,他們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引起疾病。疾病的發生與流行是人的機體的內環境與外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這是輪狀模型的主要內涵。
二、疾病在人群中分布的規律
1.疾病分布的概念
(1)疾病分布的定義
疾病分布即疾病的人群表現,如疾病發生的地區、時間和人群情況。綜合其特點就構成了人群中疾病圖譜,這種圖譜叫做疾病的人群現象,也稱為疾病的分布。
疾病的分布是流行病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包括“流行”和“不流行”兩個連續不斷的過程,經常受到致病因子、環境、人群特征等自然和社會因素的影響。疾病的分布反映了引起疾病的原因及其作用。
(2)描述疾病分布常用的率和比
①發病率。是指在一定期間內發生新病例的頻率。
②罹患率。也稱侵襲率,是指暴露於危險因素中的人群在短時間內大量發病的頻率。觀察期通常以周或月為單位,分子是新病例數,分母為暴露人口數。
③患病率。是指某個時間內某病的病例數包括新老病例與同期平均人口之比。
患病率是橫斷麵調査得出的頻率,因而調查時間不能拖得太長,一般應在數月內完成。按一定時刻計算的患病率稱“時點患病率”;按一定時間計算的患病率稱為“期間患病率”。
④病死率。表示一定時期內某病患者因某病而死亡的頻率。病死率是反映疾病嚴重程度、疾病療效及預後分析中常用的指標。
⑤死亡率。死亡率也稱粗死亡率,他表示某地某年每1000人口中的死亡人數。
死亡率高低反映人群的健康水平,但受人口的年齡構成影響很大,故隻能粗略地反映人口的死亡水平,不能用來衡量和評價一個國家的衛生文化水平。使用時應采取標準化或計算性別、年齡死亡率。
⑥疾病死亡率。是指因某種疾病原因所致的死亡率,表示每10萬人口中,某病的死亡人數。
⑦死因構成。亦稱相對死亡比,是指某死因死亡人數在各死因死亡總數中所占的百分比。
⑧感染率。許多傳染病,感染後不一定發病,但可以通過微生物學方法、血清學方法、皮膚試驗等測定。感染率的用途很廣,可以通過它推論該病的流行情況,也可以為製定防治計劃提供依據。
2.疾病的地區分布
疾病的發生往往受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的影響。依次研究疾病地區分布常可對疾病的病因、流行因素提供線索,以便製定防治對策。
疾病的地區分布劃分,在世界範圍內可按國家、區域、洲等為單位;在一個國家內可按行政區域劃分,如我國可按省、市、縣、鄉為單位。這樣可以比較容易的獲得人口數字和死亡資料,但疾病的分布受自然因素影響,也往往按照自然環境劃分,如山區、平原、湖泊、森林、草原等。
研究疾病地區分布的方法,需根據實際情況,可做出疾病標點地圖、地區分布圖、傳播蔓延圖,也可按不同地區計算其發病率、死亡率、患病率等。
(1)疾病在國家間分布有些疾病遍布全世界,但其分布並不均衡。例如乳腺癌在北美、北歐、西歐發病最多,東歐次之,亞洲和非洲各國最少。這種分布的原因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環境因素中膳食組成可能是主要的。有調査表明,脂肪攝人量與該病的發病率成正比。
(2)疾病在國家內的分布疾病在一個國家內的分布也有差異。我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地處溫帶和熱帶氣候區,南、北氣溫相差懸殊,地勢高低起伏,各民族地區和雜居地區具備,人民生活習俗和衛生文化水平有明顯差異,因此疾病的流行也有很大區別。如食管癌北方多於南方,而北方又以太行山地區的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處為圓心,死亡率以同心圓向周圍擴散,逐漸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