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單元 疾病發生的要素和防治
考試要點
一、疾病在人群中發生的要素
①病因概述;
②疾病發生的三要素。
二、疾病在人群中分布的規律
①疾病分布的概念;
②疾病的地區分布;
③疾病的時間分布;
④疾病的人群分布。
三、疾病防治的基本措施
①第一級預防;
②第二級預防;
③第三級預防。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疾病在人群中發生的要素
1.病因概述
隨著醫學的發展和模式的轉變,現在多病因論已取代了單病因論。
多病因論認為疾病的發生是由多種因素聯合作用的結果。
根據多病因論的觀點,各種致病因素作用的形式是較複雜的,可有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協同作用等。故疾病的發生是一連串病因綜合作用的結果。
2.疾病發生的三要素
(1)致病因子
主要的致病因子有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和化學因素。
①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是各種病原體和一些有毒動、植物,如蠕蟲、原蟲、真菌、細菌、病毒、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等。傳染病主要由生物因素引起。病原體在宿主體內生存、發育並繁殖稱為感染。多年來由於抗生素的大量使用,造成耐藥菌增多和正常菌紊亂,病原菌的感染機會更多且更難根除。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增大,還會有新的傳染病發生。
②物理因素。高溫、寒冷、氣壓、電、X射線、超聲波、噪音、外力等的作用超過一定的限度,就可能致病。
放射性物質的危害已引起人們的注意。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8~9年後,當地幸存者中有許多白血病病例,其年發病率以原子彈爆炸點為中心,以向外擴展的同心圓半徑長度分組,呈梯度下降。
③化學因素。能致病的化學因素很多,各種氣態、固態和液態化學物質可經不同途徑使人中毒。有些化學物質,如礦物質、食鹽,雖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但過多的攝人也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隨著社會的進步,食品工業將迅速發展,食品添加劑的種類也會增多,其中相當數量的食品添加劑未經嚴格的衛生學評價就投人市場,給人類健康帶來嚴重問題。工業三廢的排放而造成空氣和水質的汙染是現代社會發展中的一個重大問題。
(2)宿主
宿主作為疾病發生主體,受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的作用,導致疾病的發生。
①遺傳。目前關於各種疾病與遺傳的關係正在深入研究。例如由性染色體遺傳的血友病、色盲等幾乎不受環境的影響。然而更多的疾病既與遺傳因素有關,也受環境因素影響。其中較為突出的是遺傳性缺乏6—憐酸葡萄糖脫氫酶的人,隻有吃了蠶豆或某些藥物後才發生嚴重的溶血性貧血,俗稱蠶豆病。
②免疫。宿主的免疫反應對疾病的發生起重要作用。人的免疫功能在成年期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免疫識別能力和免疫反應能力減弱,對一些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對癌細胞不能及時清除,導致癌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上升。因此,調節免疫功能對老年人的健康十分重要。
免疫也有不利的一麵,導致宿主發生超敏反應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③年齡與性別。不同年齡和性別的人免疫狀態和生理狀態會有差異。由於生活方式、活動範圍不同,對致病因子的暴露機會也不同。例如:糖尿病、冠心病、骨質增生等退行性病變多見於中老年人,膽結石、膽囊炎和地方性甲狀腺腫多見於女性。
④適應能力。現代醫學的發展,越來越重視適應能力對人體機能的潛在調節作用。適應能力與生理、心理狀態及文化水平有關。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人,對於各種外界環境因素剌激的適應能力強,從而使機體常處於一個較好的平衡狀態,抗病的能力也較強。
(3)環境
環境是指人類生活於其中的各要素的總和。人自胚胎開始,便無時無刻不受環境的影響。從人類生態學角度來看,環境不僅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甚至還影響人類的遺傳。那些不適應環境的因素被淘汰,那些在突變中產生的新性質則經受考驗而生存下來。不僅機體處於環境當中,與發病有關的各種因素也都處於環境當中。宿主、病因和環境共同形成一個病因發生與否的動態體係。環境因素涉及廣泛,大致可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以下敘述兩者與疾病發生的某些因素。
①自然環境。
a.日照。日光中含有紫外線,其大部分被距地麵20公裏的臭氧層所晅斷。紫外線有利於維生素D的合成,在長期多霧和陽光不足的環境中,小兒會因維生素D不足而患佝僂病。日照過強則會破壞表皮細胞,甚至成為皮膚癌的病因。人類的膚色也與日照程度密切相關。黑色素細胞每人都有,個體之間、種族之間有一定差異。照射紫外線能誘導產生黑色素而具有保護作用。幹燥酷熱的地區紫外線照射量很大,黑色素則形成保護層,皮膚色素沉著取決於紫外線照射量。
b.氣候。氣候包括溫度、濕度、降雨量。風力、大氣壓等。很多傳染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常與氣候有關。例如瘧疾常發生在夏秋季,這與蚊蟲生存氣候及瘧原蟲在蚊體內的繁殖密切相關。
c.海拔高度。高原地區日照強,氣溫低,大氣中氧氣濃度低。如初到高原地區者會因血中含氧量不足而造成低氧症,表現出呼吸、心跳加快,周身無力等高山反應症狀。
d.地理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土壤、水文等。這些因素常常造成一些疾病呈地方性。例如由於內陸地區飲水及土壤中碘含量過低,而多發地方性甲狀腺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