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吸血節肢動物傳播的流行病學特征有:

有一定的地區性和季節性升髙,病例與媒介動物的分布一致。

發病可有年齡上的差異。

新遷人疫區的易感人群常易發病。

有些傳染病患者有明顯的職業特點。

傳染病在人與人之間一般不直接相互傳播。

⑦經土壤傳播。土壤被汙染的機會很多,如傳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因傳染病而死亡的人畜屍體等。經土壤傳播的流行病學意義的大小取決於人們與土壤接觸的機會、個人衛生習慣和病原體在土壤中的存活力。

⑧醫源性傳播。醫源性傳播是指在醫療、預防工作中,人為地造成某些傳染病傳播,稱為醫源性傳播,包括易感者在接受治療、預防或檢驗措施時由於所用器械受到汙染而引起傳播;由於藥廠或生物製品單位所生產的藥品或生物製品受汙染而引起傳播。

⑨垂直傳播。垂直傳播即在產前期內孕婦將病原體傳給她的後代。垂直傳播包括三種情況:經胎盤傳播;上行傳播;胎兒分娩時經產道傳播。

3.易感人群

人群作為一個整體對某傳染病的易感程度稱為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易感者在人群中所占的比重及其分布情況。

影響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有:

①新生兒的增加;

②易感人口的遷人;

③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

④免疫人口的減少。

影響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有:

①有計劃地對易感人群施行廣泛的人工免疫措施;

②患病或隱性感染後免疫人口的增加;

③人群抵抗力的提高,也有助於降低人群易感性。

4.影響傳染病流行的因素

傳染病的流行,隻有具備了傳染源、傳播途徑及易感人群這三個基本環節時才有可能,但能否發生流行,以及流行發生後的種種表現則取決於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作用,這兩種因素不能直接使流行過程中斷或延續,而是通過三個環節對流行過程產生影響。

①自然因素對流行過程的影響。影響流行過程最主要的是氣候和地理因素,這些因素對不同傳染病的三個環節各不相同。

自然因素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影響最為明顯,主要表現在影響作為傳染源的野生動物的生長、繁殖和活動;對於人做傳染源的傳染病,自然因素也可以影響傳播,如瘧疾到春季有複發等。

自然因素對傳播途徑的影響,表現為影響病原體在機體外的存活時間。

自然因素對人類的易感性也有顯著的影響,如在冬春季人們聚集於室內,而且氣溫劇烈變化使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下降,從而使呼吸道傳染病發病率有升高現象。

②社會因素對流行過程的影響。社會因素包括社會製度、生產活動、居住生活條件、營養衛生、防疫工作、文化水平、風俗習慣、社會的安定與動蕩及宗教信仰等人類活動所形成的一切條件。各個因素中社會因素是最根本的因素。

③社會因素對傳染源的影響。如我國實施的定期對飲食行業、自來水廠有關工作人員檢查腸道帶菌有助於早期發現病原攜帶者,能及時進行治療和管理。

④社會因素對傳播途徑的影響。流行過程中傳播途徑受社會因素影響最明顯。如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不良衛生習慣的改變、供水係統的防護等對切斷傳播途徑,控製某些傳染病的發生或流行起了積極的作用。

⑤社會因素對易感人群的影響,其中最明顯的是有效的預防接種。由於普遍有效地接種牛痘、脊髓灰質炎疫苗後,消滅了天花,控製了脊髓灰質炎的流行。

三、傳染病防治措施

1.傳染病的預防措施主要包括三方麵,即疫情未出現時的預防性措施、疫情出現後的防疫措施及治療性預防措施。

(1)預防性措施

對環境中存在的病原體進行的措施

消毒是指殺滅或清除停留在體外傳播因素上的病原體,是通過切斷傳播途徑預防傳染病傳播的一項重要措施。預防性消毒,如公共餐具、飲具的消毒,能有效地預防病毒性肝炎和腸道傳染病的發生。

(2)預防接種

預防接種或稱人工免疫,是利用生物製品將抗原寧抗體注人機體,使機體獲得特異的免疫力,並提高人群不易感性水平,以預防傳染病的發生及流行。

①預防接種的種類。有人工自動免疫,即用病原體微生物或其代謝產物製成生物製品,接種於人體,使人產生特異抗體免疫;人工被動免疫,即將含有抗體的血清或其製劑注入人體,使人體獲得免疫的方法;被動自動免疫,是在有疫情時用於保護嬰幼兒及體弱接觸者的一種免疫方法,兼有被動及自動免疫的長處。

②預防免疫的途徑。不同的生物製品有不同的接種途徑。同一種製品因接觸途徑不同,所產生的免疫反應及免疫效果也有差別。接種途徑與自然途徑越接近,免疫效果越好。

③影響預防接種的因素。抗原的性質不同,對機體的刺激、形成抗體的速度及維持的時間也不同。

④預防接種的反應。在大規模接種工作中,可能會遇到種種接種反應,甚至事故。發生接種反應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在使用過程中接種劑量過大,途徑錯誤,部位不正確,消毒不嚴及誤用等,也有個體因素方麵的問題,如過敏性體質,免疫功能不全,精神因素等。

⑤預防接種的效果評價。研製新的預防接種製品及改進方法都必須對其預防效果和反應進行科學評價,既要有效,又要安耷,才能推廣應用。

用免疫學手段考核一種預防接種,稱為免疫學評價。當一種生物製品經過反複實驗,確定安全有效之後,才在小量人群中進行允疫反應觀察。

抗體的幾何平均滴度,是計算接種對象中抗體滴度的幾何平均數,表示該製品所產生的免疫學平均水平。

預防接種的流行病學評價有兩種方法:回顧性調查和前瞻性調查。回顧性調査常需要全麵的、長期的資料,故其適用範圍比較有限。而前瞻性調查是比較常用的方法,即進行預防接種現場實驗。現場實驗是在人群中迸行的,觀察數量大,工作麵廣,必須經過周密的計劃和設計,並嚴格實施,才能獲得可靠的資料。

⑥計劃免疫:計劃免疫是根據國家法律和當地對消除傳染病的要求,結合有關免疫學原理、流行病學資料和國內通用免疫程序,在易感人群中有計劃、科學地進行有關生物製品的接種。在我國,兒童計劃免疫的重點是做好白喉、麻疹、脊髓灰質炎、百日咳、結核病、破傷風和乙型肝炎等7種傳染病的預防接種。

(3)藥物預防

藥物預防是預防某些傳染病的防治措施之一。如用乙氨嘧啶、氯化奎寧預防瘧疾。這些藥物對目前尚無有效疫苗的疾病來說,在降低發病率和控製流行方麵起了一定的作用,但這類藥物多次給藥後易產生耐藥性,切不可濫用,隻有在傳染病流行時或有流行趨勢時方可應用。

(4)病原攜帶者的措施

許多傳染病的病原攜帶者常常使周圍人群感染或引暴發,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手段來發現病原攜帶者,嚴格管理並進行治療。

(5)健康教育

平時的健康教育對預防傳染病非常重要。可以針對不同病種按照季節性有計劃、有目的地宣傳傳染病的症狀及防治方法,達到普及衛生常識、預防疾病的目的。

2.防疫措施

是指疫情出現後,防止擴散,盡快平息疫情的措施。

(1)對病人的措施

對傳染病來說,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五早”,就能消除病人作為傳染源的作用。

①早發現及早診斷。不少傳染病在發病早期傳染性最強,如能及早全部無漏地發現病人,對防止傳染病傳播有重要意義。

②傳染病報告。傳染病診斷(或疑似診斷)確定後,應迅速向衛生防疫機構報告,使各級防疫機構及時掌握疫情,登記、分析和采取必要的措施。根據1989年2月12日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報告的病種分甲類、乙類和丙類,共計35種。其中甲類有鼠疫、霍亂;乙類有病毒性肝炎、細菌性阿米巴痢疾、傷寒和副傷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質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腦脊膜炎、猩紅熱、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鉤端螺旋體病、布魯菌病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