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甲類傳染病或疑似病人,在城鎮應於6小時內、在農村應於12小時內報至縣級衛生防疫專業機構。各級衛生防疫專業機構對甲類傳染病疫情應以最快方式逐級報告給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及上級衛生防疫專業機構。發現乙類傳染病或疑似病人,應在12小時內以電話或傳染病報告卡報出疫情。確診或疑似丙類傳染病中的肺結核、血吸蟲病、絲蟲病、包蟲病、麻風病病人,按規定向有關防疫專業機構報告疫情。

③早隔離及早治療,將病人隔離是防止擴散的有效方法。隔離期限依各種傳染病的最長傳染期,並參考檢査結果而定。隔離要求因病種而異同。如鼠疫、霍亂病人及病原攜帶者必須住院隔離。

(2)對接觸者的措施

凡與傳染病有過接觸的易感者應根據其免疫和健康狀況分別進行檢疫,檢疫期限是自最後接觸之日算起,相當於傳染病的最長潛伏期的期限。

(3)對動物傳染源的措施應進行殺滅,如滅蚊蠅、滅鼠等;對有經濟價值而又不是烈性傳染病的動物可進行隔離、治療和接種。

(4)對疫源地環境汙染的措施疫源地環境汙染因傳染病傳播途徑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措施。腸道傳染病由於異便汙染環境,故措施的重點在汙染物品及環境的消毒。呼吸道傳染病由於通過空氣汙染環境,其重點在於空氣消毒、個人防護(戴口罩)、通風。蟲媒傳染病措施重點在於殺蟲。經水傳播傳染病的措施重點在於改善飲水衛生。

第十六單元 地方病的防治

考試要點

一、地方病防治的概念

①地方病及其分類;

②地方病的防治原則。

二、碘缺乏病的防治

①一級預防;

②二級預防。

三、地方性氟病的防治

①臨床分型;

②防治原則。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地方病防治的概念

1.地方病

地方病是指具有嚴格的地方性區域特點的一類疾病。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不同的地方病發生,受威脅人口多達4.2億多。地方病主要發生於廣大農村、山區、牧區等偏僻地區,病區呈灶狀分布。

2.地方病分類(可按病因分)

(1)自然疫源性(生物源性)

病因為微生物和寄生蟲,是一類傳染性的地方病,包括鼠疫、布魯氏菌病、乙型腦炎、森林腦炎、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黑熱病、肺吸蟲病、包蟲病等。

(2)化學元素性(地球化學性)

病因為當地水或土壤中某種(些)元素或化合物過多、不足或比例失常,再通過食物和飲水作用於人體所產生的疾病。

①元素缺乏性:如地方性甲狀腺腫、地方性可汀病等。

②元素中毒性(過多性):如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地方性硒中毒、地方性鉬中毒等。

3.地方病的防治原則

(1)改革地方病管理體製,健全專業隊伍。

(2)建立地方病監測係統

①地方病的監測是有計劃、有係統、有規律地連續觀察地方病消長趨勢、影響因素和預防效果,並為控製和最終消滅地方病提供科學依據的一種方法。

②通過經常性監測,收集、分析、提供地方病動態信息資料,研究地方病的流行規律,做出預報預測及評價防治效果。

(3)防治地方病主要是第一級預防

①對於化學元素性地方病,可以針對不同的病因,采取補充環境和機體缺乏的元素或限製環境中過多的元素進入機體。

②對於生物源性地方病的第一級預防:

殺滅宿主,使宿主長期大麵積下降是消滅自然疫源地的根本控製措施。

殺滅媒介昆蟲是防治生物源性地方病的重要措施。

消毒,又分為疫源地消毒、預防性消毒、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消毒是殺滅傳播因素中病原體的重要手段,對預防鼠疫、布魯氏菌病是不可少的措施。

預防接種,通過生物製品接種,刺激機體產生特異免疫力。

二、碘缺乏病的防治

碘缺乏病有地方性甲狀腺腫、地方性克汀病,此外,在缺碘地區還出現亞臨床克汀病、新生兒甲狀腺功能低下、早產、死產等現象。

碘缺乏病的防治原則為:

1.一級預防

食鹽加碘是防治碘缺乏病的簡單易行並且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碘油注射或口服:碘化油是一種長效、經濟、方便、副作用小的防治藥物,特別適用於偏僻、交通不便、有土鹽幹擾地區,℃適用於育齡婦女;保證人體碘的需要量,育齡婦女及孕期婦女補碘可防止胚胎期碘缺乏病的發生。

2.二級預防

對當地的碘鹽和病情的監測,是地方性甲狀腺腫預防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監測可以評價幹預措施的執行情況和效果,為改善預防工作提供依據。其中包括:碘鹽含碘量的監測;碘化油注射及口磁的監測;病情監測;測定碘代謝和垂體甲狀腺係統功能狀態;測定兒童智商。

三、地方性氟病的防治

地方性氟中毒是一種不僅影響骨骼和牙齒,而且還累及包括心血管、中樞神經、消化、內分泌、視器官、皮膚等多係統的全身性疾病。

1.地方性氟中毒的臨床分型

臨床上按其表現主要分為氟斑釉症和氟骨症。

氟斑釉症是指氟中毒損害發育中的牙釉質,引起釉麵白堊樣、著色或缺損性病變,形成氟斑牙。臨床上根據其表現形式不同可分為白堊型、著色型和缺損型。氟斑釉症主要發生於兒童牙齡時期,8~15歲多發,無性別差異。

氟骨症是指臨床上X線檢查發現骨骼具有氟中毒特征性改變時的征象。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腰背疼、全身關節痛、四肢軀幹運動障礙,重者出現肢體變形、殘疾、甚至癱瘓。氟骨症的發病年齡,我國一般多在20歲以後,以30~50歲發病的最多,病情一般是女性比男性嚴重。

氟骨症可分為硬化型、疏鬆型、混合型等三種類型,各型的具體改變是:硬化型:骨密質增高,骨小梁增粗、融合,骨皮質增厚,髓腔變窄或消失,骨間膜及周圍韌帶骨化;疏鬆型:骨密度減低,骨小梁稀疏,骨質有不同程度的吸收,脫鈣或造成骨骼變形,骨間膜或周圍韌帶骨化;混合型:兼有以上兩型特點,鬆質骨呈網狀或囊狀結構,皮質骨結構鬆散,單位麵積內骨小梁明顯減少。

氟骨症臨床上分為3度:I度:有臨床症狀,無明顯體征;II度:有骨關節疼痛,功能障礙;III度:喪失勞動能力。

2.地方性氟中毒的防治原則

地方性氟中毒的病因清楚,主要是由於氟攝人量過多所致,同時與特定的自然地質環境和不良的生產生活習慣等相關。因此,防治本病的基本原則為消除病因、減少氟攝人量;堅持防病治病與改造環境、發展經濟、脫貧致富相結合;實施以改水除氟或改灶降氟為主導的綜合治理措施。具體有:

①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判定劃分病區。

②控製環境高氟、減少氟攝人量。針對不同病區類型的形成特征,采取降氟措施,使環境氟水平達到或接近國家衛生標準,減少病區居民的氟攝入量,是現階段防治本病的最有效的環節。

③氟骨症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氟斑牙對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