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心理衛生

考試要點

一、心理衛生概述

①心理衛生的概念;

②心理健康的標準。

二、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衛生

①兒童階段的心理健康常見問題;

②青少年階段的心理健康常見問題;

③中年人心理健康的常見問題;

④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常見問題。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心理衛生概述

1.心理衛生的概念

針對不同年齡的生理、心理特點,進行教育與訓練,培養人們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過程,能以身心完美的狀態去適應社會。心理健康可定義為:以積極有效的心理活動、平穩正常的心理狀態,對當前發展著的社會環境保持良好的適應功能。

2.心理健康的標準

(1)體驗標準

以個人的主觀體驗把心理世界作為衡量心理健康的標準,包括良好的心境和恰當的自我評價。心情愉快需要自我調控,自我調控是為了更加愉快。當然,良好的心境還包括適當的緊張。無論自卑還是自大都是缺乏恰當的自我評價的表現。

(2)操作標準

操作標準是用可操作的方法了解人的心理活動的效率如何。包括兩條:一條是人的社會效率或社會功能,另一條是個人的心理效率。心理效率可用實驗、測驗等手段對人的各種心理功能進行定性或定量的評定,看他的聰明才智在他的工作、生活中是否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社會效率主要包括:工作效率和人際關係兩個方麵。

(3)發展標準

人們心理上的差異,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心理的年齡差異,如對於成人,情緒不穩定,好不切實際的幻想,極力吸引別人的注意,自控力差等都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現。

二、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衛生

1.兒童階段的心理健康常見問題

兒童常見心理問題是偏食、口吃、肥胖、場所恐懼、兒童感覺整合不良。

①優生是兒童心理健康的基礎。選擇好配偶,孕期注意圍產期衛生,防止分娩時胎兒缺氧,加強圍產期教育。

②母愛、擁抱、撫摸兒童是使兒童產生安全感,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

③感覺整合訓練是促進腦發育、心理正常發展的關鍵之一。感覺整合訓練即同時能剌激多種感官的遊戲或運動,如爬行、滑板、秋千、墊上運動、木馬等。

④抓住不同心理發展關鍵期,促進心理發展。語言發展關鍵期是1~3歲,多訓練聽、說、讀、寫。人格發展關鍵期在3~7歲;智力發展關鍵期在7歲前;自製能力培養關鍵期在2~3歲;兒童期是培養健康行為的關鍵期。

⑤家庭教育要民主協商式,利於健全人格。

⑥齡前教育注意人際交往、社會化。

2.青少年階段的心理健康

常見問題青少年常見心理問題是學習問題、性問題、社會適應不良。

青少年是性生理發育成熟和自我意識形成期。

①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教育。防止早戀、未婚先孕、性罪錯等。

②正確世界觀、價值觀教育。青少年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期。

③正確友誼觀和戀愛觀教育。選擇有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作風正派與正直的人交友。戀愛觀應建立在雙方相互理解,感情融洽,理想、價值觀、興趣相似性多,行為、習慣、衛生相適應的基礎上。

④自我意識形成。正確認識自己的潛力、價值觀,並使自我經驗相統一。

3.中年人心理健康的常見問題

中年人常見心理問題是心理壓力大、工作家庭問題、不良行為。

①事業上要量力而行,不可超負荷工作。成人正處於成家立業、工作壓力大、家庭負擔重、扮演角色多,易導致緊張。而大多數慢性病如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糖尿病的發生多與工作緊張、心理壓力大、不良行為生活方式相關。

②保持家庭穩定和幸福。家庭穩定、幸福是中年人情緒穩定、樂觀、事業成就的基石。所以,要擔負好家庭中的角色,如孝女、賢妻、賢媳、良母的角色並求同存異,以維持家庭和睦的大局,心胸寬大處理好家庭矛盾。

③矯正不良行為,培養健康行為是預防各種慢性病的關鍵。所以要保證充足睡眠,吃好早餐,平衡膳食結構、不吸煙、不酗酒、低鹽食,改變人型和C型行為。

4.老人心理健康的常見問題

老人常見心理問題是老年癡呆和老年抑鬱。

①老人要消除對老年不正確的看法,使心理得到解脫。如不要把老年期看成是病理過程,而應看做生理現象;老年不等於癡呆、殘疾、喪失性功能和喪失工作能力。老人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能力,具有正常性功能和智力水平,以保持自尊、自信。

②保持樂觀情緒,適當參加社會活動和工作,積極鍛煉身體防止癡呆。

③具有健康的行為習慣才能健康長壽。

第四單元 心身疾病

考試要點

一、心身疾病的概述

①心身疾病的定義;

②心身疾病的診斷標準;

③心理因素與心身疾病的發生

二、心理應激與應對

①定義;

②心理應激對健康的影響;

③應對心理應激的方法。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心身疾病的概述

1.心身疾病的定義

心身疾病指心理社會因素作為主要原因參與發病的身體疾病,同時包括那些在發病上,心理社會因素起主要誘因的那些軀體疾病。廣義的心身疾病包括那些具有明顯軀體症狀的器官性神經症或心理生理障礙。

2.心身疾病的診斷標準

心身疾病的特點是在疾病發生過程中,確實存在某些心理社會因素。並且這些因素與疾病的發生、發展和波動在時間上有著密切聯係。患者常具有一定的個性特征和對某些疾病的易感素質,通常累及由植物神經所支配的器官係統,可表現為明確的軀體症狀。因此,在診斷上宜采取下列各項程序。

(1)全麵了解病史

心身疾病是由心理因素影響軀體而起病的。因此,應著重了解病前心理緊張刺激的來源、性質的程度以及病人對此的反應。為了全麵可靠地收集病史資料,可讓患者自己敘述發病經過,並向有關家屬及親友進行調查核實。還應詢問其生活史、個性性格特點、家庭環境和親屬關係等。

(2)詳細的體格檢查

與各科的常規檢査無特殊差異,但對患者主訴症狀所涉及的器官,應詳細檢査以排除其他器質性病變的可能。還需要注意與心身疾病相關聯的症狀,如有無甲狀腺腫大、手指或眼睛震顫、心音亢進及心率增快等情況以及患者對這些症狀的反應。為了確定診斷,有時還須做X光、內鏡、心電圖及血液生化檢查等。

(3)心理測驗與性格

評定在排除器質性病變後,要做出心身疾病產生的診斷,還須做精神檢査和心理測定。臨床上為了判定患者精神症狀的嚴重程度和存在與否,常應用症狀量表。目前通用的有:90項症狀測量、康耐爾醫學指數、自評憂鬱量表等。其方法簡便且精確性較高。對於患者的性格特點的傾向,則可用艾森克個性問卷(EPQ)、A型行為問卷、明尼蘇達多項人格調査表(MMPI)及洛夏墨跡測驗等。還可應用評定應付方式與社會支持係統的量表,客觀評定這方麵的情況。

(4)心理生理學檢查

為了査明心身相關的事實,以有助於確立診斷,可給患者一定的心理刺激,用生理學方法記錄患者的軀體反應;包括心率、心腦電圖、呼吸、血壓、皮膚電反應,手指容積和肌電圖等。目前廣泛采用的多導生理儀就是為了可以現時記錄各有關方麵的情況,可供臨床參考。還可采用植物神經功能檢查法,以測定其穩定的程度,常用的有:臥立試驗、壓頸或壓眼球、冷加壓試驗以及乙酰甲膽堿測驗等。

在診斷時,首先需確定在發病前是否存在心理社會因素,並了解在時間上是否與病情波動有密切聯係。其次,患者是否具有易感素質的個性性格特征,還要與癔症的軀體轉換性障礙相鑒別。

3.心理因素與心身疾病的發生

負性情緒、不良人格、錯誤認知必須通過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和免疫係統的生理中介才能影響各內髒器官的活動,從而發生心身疾病。

二、心理應激與應對

1.定義

應激是指個體“覺察”環境刺激對生理、心理及社會係統過重負擔時的整體現象,所引起的反應可以是適應或適應不良的。

2.心理應激對健康的影響及機製

適度的應激對健康和功能活動有促進作用,使人產生良好的適應結果。一場急性心理應激之後對於一個健康人來說引起的可能隻是一個新的心身反應,但對於患有某些重病(冠心病、高血壓)的病人,強烈的心身反應可導致致命性後果。而長期的超強度的應激則使人難以適應,最終也必然損害人的健康。心理應激還可同其他因素一起引起新的疾病,心理應激引起內環境紊亂,引起過度的心理和生理反應,從而使人處於對各種疾病的脆弱易感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其他致病因素的侵襲或個體有不良遺傳因素,就很可能發生新的疾病。至於患哪種疾病,主要取決於其他致病因素的性質和遺傳素質(即哪個器官脆弱易損),心理應激主要作為一種非特異的致病因素而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