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緒論

考試要點

一、醫學心理學的概述

①醫學心理學的概念與性質;

②醫學心理學在現代醫學中的地位。

二、醫學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任務與方法

①研究對象;

②研究任務;

③研究方法。

三、醫學心理學主要學派的觀點

①精神分析理論的觀點;

②行為主義理論的觀點;

③心理生理學派的觀點;

④人本主義學派的觀點。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醫學心理學概述

1.醫學心理學的概念與性質

醫學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及在疾病發生、預防、診斷、治療和護理中相互作用規律的科學。醫學心理學是心理學的分支學科,是心理學與醫學間的交叉學科。其性質既是自然科學也是社會科學,既是理論學科也是應用學科。

2.醫學心理學在醫學中的地位

從下述三方麵可看出醫學心理學在醫學中的地位。

(1)醫學模式轉變

生物-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要求醫師應從生物、心理、社會三維係統全麵看待疾病的病因、診斷、治療與預防,看待健康。

(2)預防疾病戰略轉變

過去以急性傳染病為主,預防戰略為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現在是慢性非傳染疾病為主,預防戰略是心理、行為衛生。臨床醫療工作需要住院和門診病人中約1/3以上有心理、行為問題需要診斷和治療。有軀體症狀但各科檢查而查不出病灶的“功能性疾患”的病人,多為心理性疾患。此外,醫患關係是現代醫療的核心問題,隻有搞好醫患關係,才能相互信任,有效防治慢性病。

二、醫學心理學研究對象、任務與方法

1.研究對象

醫學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的疾病和健康及其相互轉化中所起的作用。是正常人和病人的心理活動、心理障礙及不良行為。

2.研究任務

醫學心理學的任務是在心理學研究的基礎上將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應用於醫學,以達到防病、治病和增進健康的目的。具體包括:

①研究在各類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過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規律;

②研究心理因素特別是情緒因素對身體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響;

③研究人的個性心理特征在疾病發生和泰複中的作用;

④研究如何通過人的認知等心理機能支配或調節自身的生理機能,以達到治病、防病和養生保健的目的。

3.研究方法

心理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觀察法與實驗法,醫學心理學作為一門應用學科,其研究方法文有許多臨床特點。

⑴觀察法

是一種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各種研究都離不開對行為的觀察。一般有以下幾種:

①自然觀察法。作為一種獨立的研究方法觀察法又稱自然觀察法,指在完全自然的或不加控製的條件下,對被觀察者的可觀察的行為(機體的外顯行為)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觀察和記錄。此法的優點是能獲得更能接近生活的資料,缺點是觀察所得既可能是有規律可尋的心理活動,也可能是與觀察有關的偶然,另外也還受觀察者主觀因素的影響。

②生理測量。人體內伴隨著情緒應激而發生的生理生化變化,雖然不能被直接觀察到,但利用現代化的心理生理學手段和生物化學分析技術可將這些變化變為“可觀察的行為”。例如,目前手術中應用的先進的麻醉機可即刻顯示出病人的心電、心率、血壓、呼吸頻率和血養飽和度等多項生理指標的動態變化。

③臨床觀察法。臨床法的一種,醫師在臨床工作中有目的、有計劃的通過對病人的儀表、行為、舉止、言談的觀察去了解其心理活動的方法。

(2)自我報告法

醫學心理學研究者和臨床工作者常常更希望了解研究對象的內心體驗或主觀感受。這些發生於腦內的心理活動不可能被直接觀察到,但可通過被研究者的自我觀察和內省搜集到資料。醫學心理學的自我評定研究法是以標準化的問卷或量表為基礎的,這在時間、人力上無疑是比較經濟的。這種方法還可用於相關研究中,通過與其他變量的相關分析,可以較準確的、數量化的考察變量間的函數關係。缺點為:若得不到病人真實的反應,易導致錯誤結論。具體方法如下:

①調查法。是借助於各種問卷、調査表和晤談等了解人們的心理(如態度、意見、感受、行為方式、人格傾向)的一種研究方法。按取樣的特點可分為:普查、抽樣調査、典型調查。

②測驗法。是利用標準化的心理測驗來測量和評定個體的能力、態度、性格、成就和心理(情緒)狀態等心理特征的一種研究方法。

(3)個案研究法和相關研究法

①個案研究法。對某現象的一個特例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因為在臨床工作中,要求確定並解除某病人的具體心理問題,常常需要采用不盡相同的方法或措施予以解除,並從不盡相同的角度對幹預效果予以評定。個案研究可以是一個個體,也可以是一個家庭、班組、學校和社區,甚至可以是一個事件或情境。個案研究者往往希望獲得有關現象的一般性原則,但是,個案研究同觀察研究,一般並不具有這種功能,切忌僅憑個案研究而不適當的推斷因果關係或提出概括性的推論。

②相關研究法。考察兩個變量是否有聯係(共變關係)的一種研究方法。因為,有時候,同一研究中涉及多個變量,研究者希望知道這些變量間是否有聯係,而不是停留在對他們的孤立的描述上。

(4)實驗方法

區別於觀察法的最主要特征是控製條件。實驗法是有目的的嚴格控製或製造一定條件,使用儀器和計算工具,進行研究的方法。此法的優點是所測數據精確、科學、可靠。缺點是:①人的社會心理活動複雜,許多條件難以控製,增加了分析時的難度;②所用電學、化學儀器均需精密且需精通電工學理化知識;③不接近自然生活。

三、醫學心理學主要學派的觀點

1.精神分析理論的觀點

又稱心理動力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將人的心理活動分為三個層次,即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意識是指人們當前注意到的,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具有習慣、規範、道德基礎並能通過語言表達的心理活動;前意識是指人們當前並未注意到,需經他人引導或自己集中注意並努力回憶,才能進入前意識領域的心理活動,他是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過度領域;潛意識又稱無意識,是指由本能衝動引起的和被壓抑的願望,且並不能為人意識到也不能說出的心理活動,人經常產生不為理智、社會道德允許的欲望,並將他們壓抑到最深層的潛意識中去。弗洛伊德認為,正常人的心理活動大部分都是在意識中進行的,因其進人不到意識領域,所以得不到滿足。他認為童年時壓抑在潛意識中的心理衝突是引起各種心理障礙、心身疾病的根源。

2.行為主義理論的觀點

巴甫洛夫、華生等人認為,人的一切行為、習慣、生活方式都是通過學習得來的。學習有三種類型:

①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隻由條件刺激物與非條件刺激物在時間上的結合(強化),並經訓練(學習)而獲得的反射。

②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指由操作動作與環境中的任一因素,如以食物獎勵或與認知因素、欲望、動機、情感獎勵相結合(強化)而產生的反射;

③班杜拉的社會觀察學習,指通過注意模特的行為,通過個人認知、記憶和模仿行為而習得的行為。行為主義理論認為各種心理疾患和身心疾患的產生都是通過錯誤的學習習得的條件反射。治療的原則也是通過強化使已建立的反射消失(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