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心理生理學派的觀點
坎農等認為,心理因素對健康及疾病發生的影響必須通過生理活動作為中介機製。生理中介是指通過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和免疫係統三大調節係統對人體健康發生影響,如憤怒、抑鬱、焦慮、緊張等負性情緒,不良認知或不健全人格都將首先通過三大係統的活動而影響各內髒功能,產生軀體症狀,甚或引起心身疾病。
4.人本主義學派的觀點馬斯洛等認為,行為學派隻研究行為,並把行為看做是對應激的反應,隻強調環境影響,而不重視對人的本性的研究。他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是向上的,是要自我實現的。自我實現即是要發揮人的各種潛能,如創造性、自尊、友愛、理想,即對真、善、美公正價值的追求的動力。自我實現即是指人的這些潛能的充分實現。他們認為人的各種心理障礙和心身病症的產生都是自我實現受到環境的阻礙而不能實現的結果。
第二單元 醫學心理學基礎
考試要點
一、心理學的概述
①心理學的概念;
②心理活動的分類;
③心理實質的內容。
二、認識過程
①感覺與知覺的概念;
②記憶的概念與規律;
③思維與想象。
三、情緒過程
①情緒與情感的概念;
②情緒與情感的區別;
③情緒的作用。
四、意誌過程
①意誌的概念與特征;
②不良意誌的品質。
五、需要與動機
①需要層次論;
②動機定義分類;
③衝突的類型.
六、人格
①人格定義;
②氣質的概念、分類與意義;
③性格的概念與分型;
④人格形成的標誌。
七、行為
①行為的定義;
②A型行為、C型行為與疾病發生。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醫學心理學的概述
1.心理學的概念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其研究對象是人的心理活動和個體的行為。
2.心理活動的分類
心理活動又稱心理現象,包括兩個方麵,即心理過程和人格。心理過程是指心理活動發生、發展、消失的動力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情緒過程和意誌過程。人格又稱個性,包括兩個方麵:
①人格特征。是指先天遺傳,穩定不易變化的心理特征,如氣質、性格、能力等;
②人格傾向。即後天習得,隨環境變化而產生的心理傾向,如世界觀、人生觀、理想、需要、動機、興趣等。
3.心理實質的內容
心理是腦的機能,即任何心理活動都產生於腦,所以心理活動是腦的高級機能的表現;心理是客觀現實的主觀能動的反映。
(1)心理是腦的機能
各種活動都產生於腦。首先,從進化看,動物進化中產生神經結構這一物質基礎之後才有了心理機能,而且隨著進化,動物愈高等,腦的活動亦相應愈發複雜。這說明心理是腦的產物,是腦的機能。其次,從個體發育看,隨著腦的發育,心理赤相應發展。另外,腦的生理研究表明,任一心理活動都和腦的一定部位有關,如各種感覺都有相應的皮層感覺區,知覺定位在顳葉等部,記憶定位在海馬、顳葉、額葉等部,人格定位在額葉等部。再有,臨床觀察發現,任一腦部的損傷在發生機理變化的同時,也發生心理變化。
(2)心理是客觀現實的主觀能動反映
心理活動都來源於外界環境。可從對野生兒的研究中得到證據,狼孩雖是人腦,但在狼的環境中長大後,其心理活動全是狼的心理。他們口頭語言能力基本喪失,感覺畸形發展,情緒貧乏,動作失調,不願與人交往而願與動物接觸,智力低下。因此,可以說具有人腦這一心理的器官,如果長期沒有與人的社會生活,缺乏與人的交往,也不能產生正常人的心理活動。人的心理是對客觀現實的主觀的、能動的反映。心理活動的內容來自外界事物和現象,是由外部事物決定的,是客觀的。心理又有主觀的一麵,因為對客觀現實的反映總是由主體(客體)進行的,總是受到個人經驗、個性特征和自我意識等因素的影響,所以說他又是主觀的。心理的能動性表現在人腦不僅反映客觀現實的外部特征,並且經過抽象與概括,而本質和規律。隻有掌握了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才能使人的行動成為自覺行動,進而產生巨大的能動作用。使人不僅能反映客觀世界,並能改造客觀世界。
二、認識過程
是人通過感覺、知覺、學習、記憶、思維、想象和語言來認識世界的過程。
1.感覺與知覺的概念
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如嗅覺直接反映蘋果的香味,不能反映它的顏色與形狀。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各感覺器官的事物的整體反映。如蘋果的知覺是視覺的顏色、形狀、嗅覺的香味,味覺的甜味、酸味,觸覺的硬度等總合後的整體反映。
2.記憶的概念與規律
學習是指通過訓練而使行為發生相對持久性變化的過程。學習是建立條件反射的過程,學習或經曆過的事物都能記憶。
記憶是指對過去已感知過的事物、思考過的問題其印象仍保留在腦中,在一定條件下能重現的心理過程。記憶過程的規律是識記、保持、再認、回憶和遺忘。識記是指對學習材料進行編碼、組織並儲存在記憶係統中。保持是指對學習過的事物在腦中保留一定時間。再認和回憶都是對記憶的信息提取的形式。再認是指當感知過的事物重新出現在眼前時,能夠識別出來。回憶是指已感知過的事物不在眼前時,仍能重新回想出來。遺忘是對已感知過的事物提取時失敗。遺忘的原因主要為記憶痕跡的自然消退和幹擾。
3.思維與想象
思維是人以已有的知識為中介,對客觀現實間接的和概括的反映。特性有二:思維的間接性是指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其他事物作媒介來反映某一客觀事物。思維的概括性是指人腦反映的不是個別事物或事物的個別屬性,而是反映同一類事物的共同特征、本質特征和事物的規律性聯係和關係。
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魂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想象具有間接性、概括性、形象性與新穎性的特點。
三、情緒過程
1.情緒與情感的概念
情緒和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和體驗。客觀事物是產生情緒、情感的來源。並且,隻有當客觀事物滿足或對抗了人的客觀需要時,才能產生情感。體驗是情緒、情感的基本特色,情緒、情感是人們帶著自身的態度對客觀事物的體驗,離開體驗,也就談不上情緒、情感。
無論是情緒還是情感,指的乃是同一過程,同一現象。但是,他們各自側重不同的方麵。它們的區別是:①情緒是由自然需要(即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所引起的較低級的,簡單的體驗。情感則是由人的社會性是否得到滿足所引起的高級且複雜的體驗。例如,由道德需要引起的道德感,由求知需要引起的理智感;②情緒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而情感則是人所獨有;③情緒帶有情境性和不穩定性的特點,情感具有深刻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特點;④情緒較為強烈,衝動性大,具有明顯的外部表現。情感一般較微弱,較少有衝動性,外部表現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