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情緒與情感的區別

①情緒是人和動物共有,情感是人所特有。

②情緒產生多和生物性需要有關,而情感產生多和社會的需要與精神上的滿足有關。

③情緒發生時伴有顯著的生理、行為上變化,而情感產生則多不伴有明顯的生理、行為變化。

④情緒具有較大的情景性、衝動性,情感則不易受情景的影響,衝動性也小。

3.情緒的作用

①情緒可通過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和免疫係統對各器官的作用而對人體健康發生影響。如樂觀、穩定的心境有利於健康,而抑鬱、焦慮、恐懼、緊張的情緒則不利於健康。憤怒、恐懼、焦慮、緊張、懷疑的情緒一方麵可通過交感神經興奮,促進兒茶酚胺、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影響器官活動,或作用於免疫細胞上相應受體,使免疫力低下;另一方麵又通過神經體液,使內髒活動發生障礙,而患心身疾病。

②影響工作效率。積極的情緒、適當的緊張能提高工作效率,消極的情緒則降低工作效率。

③影響人際交往。自信、信任、理解、忠誠、愛等肯定情緒促進交往,嫉妒、猜疑、恨、不信任等否定情緒則破壞人際交往。

四、意誌過程

1.意誌的概念與特征

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人不僅能認識事物並產生情感,而且還能有意識的自覺的確定目標,並根據目的調節支配自身的活動,克服困難、去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叫作意誌過程。其基本特點是:①意誌的自覺性,指個人有明確的目的,並能充分的認識到行動效果的社會意義;②意誌的果斷性,指個人善於明辨是非,審時度勢采取決斷並能執行決斷的的品質;③意誌的自製性,指善於控製自己的情緒,約束自己言行的品質;④意誌的堅靭性,指能支持決定,以充沛的精力和克服困難的勇氣,來實現自己目的的品質。

2.不良意誌的品質

①意誌的自覺性差。對行動的目的、意義認識差,做事動搖、缺乏信心、盲目輕信他人、屈從環境影響,缺乏獨立性及首創精神。

②意誌果斷性差。缺乏遇事采取果斷決策的能力,優柔寡斷或草率決定。

③意誌堅韌性差。遇到困難不能克服堅持,行動達到目的,而虎頭蛇尾。

④意誌自製力差。不能控製自己的言行和情緒,好感情用事,不能理智約束自己。

五、需要與動機

1.需要層次論

馬斯洛認為需要是人的全部發展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他將需要劃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是其他各種需要的基礎,隻有當人的一些基本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才會向上一層次的需要發展。第二層次的需要是安全的需要,第三層次的需要是歸屬和愛的需要,第四層次的需要是尊重的需要。

2.動機定義與分類

動機是指能引起、維持一個人的行動,並將該行動導向某一目標,以滿足個體某種需要的意念活動。動機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即需要的存在與外部刺激或誘導的存在。可分為生物動機、社會動機。動機決定行為,但他們不是一對一的關係。衝突的類型動機衝突是指在同一時間內如存有兩種或以上相似或相互矛盾的動機時,使人難以取舍,產生鬥爭而稱之。它有三種類型,即①雙趨衝突,兩個目標對人有相同的吸引力,無法同時實現,二者必擇其一時的衝突。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②雙避衝突,人同時受到兩種威脅,產生同等裎度的逃避動機,但迫於形勢隻能擇其一時的衝突。如“前有狼,後有虎”。③趨避衝突,人對同一事物同財產生相矛盾的動機,既向往得到它,又想拒絕避開它。如好吃糖的人既想吃它,又怕引起肥胖。

六、人格

1.人格的定義

人格也稱個性,是指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麵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主要包括:人格傾向性、人格特征和自我意識。

2.氣質的概念、生理基礎、分類與意義

氣質是指人在進行心理活動時的動態心理活動特質(強度、速度、穩定性、靈活性),例如情緒產生的快慢、體驗的強弱、變化的頻率等。

生理基礎,國內傾向於以高級神經活動類型來作為氣質活動的基礎。巴甫洛夫通過動物實驗發現高級神經係統具有強度、均衡性和靈活性三種基本特性。強度是指大腦皮層接受外界的刺激的承受力和持久力。這種大腦興奮過程的強度以建立條件反射的速度表示,如理解學習得越快,表示興奮過程越強烈,則條件反射越容易建立;均衡性是指大腦興奮過程和意誌過程力量對比;靈活性是指興奮與抑製過程相互轉化的速度與能力。這三種特性在個體上存在的差異和不同組成了四種基本高級神經活動類型。與希波哥拉底的體液學說相對應。

(1)多血質

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可塑性強。言行敏捷、活潑好動、粗心、注意力不穩定、興趣易變。

(2)黏液質

感受性低、耐受性髙、可塑性穩定。言行少而慢、活動穩且慢、情緒穩而不露、善忍耐、對人冷淡、固執拘謹。

(3)膽汁質

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可塑性不穩定。精力充沛、活潑好動、性情急躁、粗心、易衝動、自製力差。

(4)抑鬱質

感受性高、耐受性低、可塑性差而刻板。動作穩定、緩慢,觀察細致入微,情感體驗深刻,敏捷、怯懦、孤獨多慮,不果斷且缺乏信心。

3.性格的概念與分型

(1)概念

性格是個人對客觀現實穩定的態度及與之相適應的行為模式,他是人格的核心,能反映人的本質屬性。

(2)特征

性格的特征有四:對客觀現實的態度特征,如對社會、對集體、對他人的態度,對勞動的態度和對自己的態度;情緒特征,如心境、強度與穩定性;意誌特征,如自製與放縱;智力特征,如認知過程。

(3)分型

按照理智、情緒、意誌的優勢可分為理智型、情感型和意誌型。按照心理活動的內外傾向分為內傾、外傾和中間型。內傾者心理活動傾向於內部,做事謹慎、沉靜、孤僻、深思熟慮;外傾者心理活動傾向於外部,活潑、開朗,對外部人與事非常關心,善交際,不拘小節。

性格按照處世的獨立程度可分為獨立型和順從型。

根據有關研究性格可以後天改變,人們可以更加適應世界,而本身來講,性格也無好壞之分,我們要了解自己和他人,取長補短。

4.人格形成的標誌

(1)自我意識的確立

自己根據別人的評價對自己的形象、能力、學習、風度、人際、應對、歸屬總的自我估價和認識。

(2)社會化程度

社會化是指個人的價值觀、道德觀、行為準則已在社會學習中與社會標準相適應。如社會化程度高表示人格已形成。

七、行為

1.行為的定義

行為是集體為了生存和種族繁衍而進行的各種活動。

2.A型行為C型行為與疾病發生

①A與C型行為與疾病。久型行為與心血管病:1965年Frideman提出人型性格的人易發生冠心病。特征行為為:脾氣暴躁,爭強好勝,時間緊迫感等。

②C型行為與腫瘤。1988年提出C型性格的人易發生腫瘤。其行為特征為:童年生活不順利,性格克製、焦慮、抑鬱、謙虛、過分合作等。近年來,還發現了C型性格的人易發生潰瘍病。

以上兩種行為都發現了生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