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德修養是指醫務人員在醫學道德方麵所進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鍛煉和自我陶冶過程,以及在此基礎上達到的醫德境界。

1.醫德修養的意義

醫德修養與醫德教育、醫德評價相輔相成,它有助於醫務人員養成良好的醫德品質和人格完善,進而使醫療衛生保健單位形成良好的醫德醫風和促進社會的精神文明。

2.醫德修養的內容

醫德修養是以第二單元 所述的醫德原則、規範提出的要求為主要內容,目的在於使醫務人員逐漸達到較高的醫德境界。

3.醫德修養的途徑和方法

醫德修養源於醫療衛生保健實踐,又服務於醫療衛生保健實踐。因此,堅持醫療衛生保健實踐是醫德修養的根本途徑和方法。同時,還要堅持自覺、不斷地學習醫德理論知識、有的放矢、持之以恒、追求慎獨等醫德修養的途徑或方法,以不斷地提高自己的醫德境界。

二、醫德評價

醫德評價是指病人、社會其他成員以及醫務人員依據一定的醫德原則、規範和準則,對醫務人員、醫療衛生保健單位的行為和活動的道德價值所作出的評判。由上看出,從醫德評價的主體上可分兩種:社會評價和自我評價。社會評價是指病人和社會其他成員對醫務人員、醫療衛生保健單位的行為和活動的道德評價;自我評價是醫務人員自身對其醫療衛生保健行為和活動的道德評價。

1.醫德評價的意義

醫德評價是醫務人員、醫療衛生保健單位行為和活動的監視器和調節器,因而也是維護醫德原則、規範和準則的重要保障,並且使醫德原則、規範和準則轉化為醫務人員、醫療衛生保健單位行為和活動的中介和橋梁。因此,它可以提高醫務人員的醫德水平,改善醫療衛生保健單位的醫德醫風以及促進社會的精神文明。

2.醫德評價的標準

醫德的評價標準是道德的善惡標準在醫療衛生保健實踐活動中的具體化,它包括:有利,即醫務人員的行為和活動是否有利於病人疾病的緩解、治愈和康複,是否有利於社會人群的健康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否有利於醫學科學的發展;自主,即醫務人員是否尊重病人的自主權;公正,即醫務人員是否能公平、合理的分配衛生資源,是否能在醫療衛生保健實踐活動中一視同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患者等;互助,即醫務人員在醫療衛生保健實踐和醫學科研活動中是否做到了互相支持、協作和幫助,以保證醫療衛生保健工作的正常進行和促進醫學科學的發展。

3.醫德評價的依據

醫務人員的行為和活動是由主觀動機與客觀效果構成的,而主觀動機要轉化為客觀效果,還必須要經過一個目的與手段的中介環節。那麼,在評價醫務人員的行為和活動時,究竟是看主觀動機或是看客觀效果,是看目的或是看手段,這就是醫德評價的依據。根據唯物主義的辨證觀點,醫德評價應堅持動機與效果、目的與手段的辯證統一,防止片麵的以唯動機論或唯效果論、以唯目的論或唯手段論去評價醫務人員的行為和活動。

4.醫德評價的方式,

醫德評價的方式有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內心信念。社會輿論和傳統習俗是社會評價的方式,也是一種客觀評價的力量;內心信念是一種自我評價的方式,也是一種主觀評價的力量。在進行醫德評價時,上述的三種評價方式相輔相成、盍相補充,起到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評判、裁決醫務人員行為和活動的作用。同時,上述的三種評價方式也是緊密聯係、互相影響的,即醫務人員內心信念的形成離不開社會輿論和傳統習俗,而社會輿論和傳統習俗在醫德評價中作用的發揮也必須通過醫務人員的內心信念來實現。

第六單元 醫學倫理學文獻

考試要點

一、《希波克拉底誓言》

二、《大醫精誠》

三、《紀念白求恩》

四、《紐倫堡法典》

五、《赫爾辛基宣言》

六、《夏威夷宣言》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希波克拉底誓言》

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臘醫學家,西方醫學的奠基人。他提出了“液體學說”和機能整體的觀點。他的主要著作《希波克拉底文集》中,有很多部分談到了醫學道德問題,其中“誓言”充分體現了希波克拉底學派的道德理想,也反映出當時醫學團體和行會組織的倫理準則。“誓言”中提出不傷害原則、為病人利益原則和保密原則,成為西方醫學道德的傳統和規範,對後世具有廣泛影響,也成為後來學醫者宣誓的誓詞。當然,“誓言”本身也有時代的局限性。

二、《大醫精誠》

《大醫精誠》是我國一代偉大醫學家孫思邈(公元581—682年)的名著《千金要方》中的一個篇章,他在文中主張大醫宓須“精”和“誠”。所謂“精”就是要求醫家不斷地學習、提高醫療技術,達到醫術精湛;所謂“誠”就是強調醫家應具有髙尚的醫學道德,並明確指出醫家要有“大慈惻隱之心”,不得追求名利,對病人應當“普同一等”、“一心赴救"、認真負責,不得浮誇自吹、詆毀他人等。隻有具備“精”和“誠”的醫家才是“大醫”,即高尚優秀的醫家。孫思邈本人身體力行,不但醫術精湛,而且醫德高尚,為曆代醫家所推崇,也是我國醫學史上醫學道德的開拓者。

三、《紀念白求恩》

諾爾曼,白求恩是加拿大共產黨員,著名的醫生。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暴發,他率領一個由加拿大人和美國人組成的醫療隊來到中國解放區,1938年4月經延安轉赴晉察冀邊區,1939年11月12日因醫治傷員受感染中毒而逝世於河北省完縣。白求恩同誌逝世不久,毛澤東同誌發表了《紀念白求恩》一文,號召每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白求恩醫生的國際主義和共產主義精神,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對工作極端負責、對同誌對人民極端熱忱、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等。《紀念白求恩》一文不僅對共產黨員,而且對解放區的軍民、特別是醫務人員都起到了鼓舞作用,並以白求恩同誌為楷模,湧現出了不少白求恩式的戰士。白求恩同誌的精神至今活在人們的心裏,一直是我國人民、特別是醫耷人員的一麵旗幟。

四、《紐倫堡法典》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納粹分子借用科學實驗和優生之名,用人體實驗殺死了600萬猶太人、戰俘及其他無辜者,這些人被納粹統稱為“沒有價值的生命”。主持這次慘無人道實驗的,除納粹黨官員外,還有許多醫學教授和高級專家。德國戰敗後,這些為首分子被作為戰犯交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審判,其中有23名醫學方麵的戰犯。同時,紐倫堡法庭還製定了人體實驗的基本原則,作為國際上進行人體實驗的行為規範,即《紐倫堡法典》,並於1946年公布於世。

五、《赫爾辛基宣言》

為杜絕法西斯分子任意把人當作試驗品的非人道行為,保障醫學科學的健康發展和人類的自身利益,世界衛生組織和一些國家的醫學界、法學界人士曾多次研究人體實驗的原則。1964年在芬蘭的赫爾辛基召開的第18屆世界醫學大會上又通過了《赫爾辛基宣言》並且在1975―2000年期間進行了多次修改,這是一份包括以人作為受試對象的生物醫學研究的倫理原則和限製條件,也是關於人體實驗的第二個國際文件,比《紐倫堡法典》更加全麵、具體和完善。

六、《夏威夷宣言》

1977年在美國夏威夷召開的第六屆世界精神病學大會上一致通過了《夏威夷宣言》,該宣言除了重申醫學良心和慎獨外,還為精神科醫生製定了在醫療、教學和科研實踐中應遵循的道德準則,以規範全世界精神科醫生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