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老少都要有“赤子之心”(1 / 1)

赤子,出生的嬰兒。如韓愈《行難》:“吾不忍赤子之不得乳於其母也。”也指純潔善良如初生的嬰兒,如《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之心是心中無雜念,現在更需要老少都要有赤子之心。

要了解赤子之心,首先要了解赤子。

“赤子”一詞,源於《書經·康誥》中載:“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意思是說,你對人民好像保護嬰兒一樣,那麼人民就都能平樂安康了。這裏的“赤子”是指嬰兒,為什麼呢?因為剛出生的嬰兒就是赤色,所以稱為“赤子”。如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較早記載“赤子”的在《道德經》第五十五章中,老子道:“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這段話裏的“朘(zuī)”是男孩的生殖器。“嗄(shà)”是聲音嘶啞。意思是說:道德修養深厚的人,就像“赤子”一樣,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鷹隼不搏擊他。他雖然筋骨柔弱,但是兩隻小拳頭卻能握得緊緊的;他雖然不懂得男女交合的事情,但是他的生殖器卻勃然舉起,這都是因為他精氣充沛的緣故。整天號哭嗓子卻不會嘶啞,這都是因為他和氣醇厚的緣故。

另《漢書·賈誼傳》記載:“自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意思是說,太子從嬰兒的時候開始,就接受道德禮儀。此之“赤子”也是嬰兒之意,如顏師古注:“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發,其色赤。”

古人對“赤子”還有另一種解釋,清朝李慈銘所撰《越縵堂讀書記·槎庵小乘》上載:“尺字古通用赤……赤子者謂始生小兒僅長一尺也。”意思是說,剛出生的嬰兒僅一尺長,故稱“赤子”。如清朝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提到:“赤,俗借為尺。”及“尺,古書亦借赤為之。”

那麼,為什麼古代稱人民為“赤子”呢?

赤,本意為火的顏色,即紅色。甲骨文的赤,從大(人)從火,即人在火上,被烤得紅紅的。如《書經·洪範·五行傳》:“赤者,火色也。”又《素問·風論》:“其色赤。”注:“赤者,心色也。”

後來,“赤子”逐漸被作為人民、百姓的代稱。

在《漢書·循吏傳·龔遂傳》上載:“其民困於饑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於潢池中耳。”大意是說,渤海的人民被饑寒所困,而官吏們又不體恤,所以才使陛下的百姓不自量力的興兵作亂。

這是記載漢朝著名循吏龔遂,被宣帝任命為渤海郡太守,當時渤海多盜賊,他鼓勵人民致力農桑,人民都賣劍買牛,賣刀買犢,後郡中富裕,境內大治。原文中的“赤子”,就是比喻人民。

胡銓《上高宗封事》:“祖宗數百年之赤子,盡為左衽。”這裏的“赤子”也指人民。

《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二記載:唐太宗貞觀年間,為抵禦邊界戎狄等族的侵擾,唐太宗親自帶領各衛、將士在顯德殿庭院訓練他們熟習射箭技術。

唐太宗每日率領數百人在宮殿庭院內,教他們射箭,並親自測試,射中箭靶多者,就賞賜弓、刀、布帛。群臣擔心他的安全,就勸諫他應該避開這種場合。

唐太宗說:“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內,皆朕赤子。”這是說:真正的君王視四海如同一家,大唐疆域之內,都是朕的忠實子民,我有什麼害怕的呢!

我們常用的“赤子之心”,即“嬰兒之心”,嬰兒之心當然純潔無瑕,沒有絲毫雜念,有的是純真、忠誠。如杜甫《惜別行送向卿進奉端午禦衣之上都》:“向卿將命寸心赤,青山落日江潮白。”

可見,用“赤子”代稱人民、百姓,曆史上主要是指上位者對人民要像愛護嬰兒般的給予保護,而人民也要如同赤子般善良、純真、忠誠地報效國家。

一個人不論活到多大歲數,仍然需要懷有赤子之心。那就是對人民、對國家要忠誠,像嬰兒一樣沒有雜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