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分別是“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幹支紀年法”、“年號幹支兼用法”。其中以君王年號紀年最常見於古典文學作品中,如白居易《琵琶行》有“元和十年”,全祖望《梅花嶺記》有“順治二年”,範仲淹《嶽陽樓記》有“慶曆四年”,而元和、順治、慶曆就是帝王的年號。但是,年號紀年是怎麼來的呢?
清朝趙翼的《二十二史劄記》考證,使用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公元前122年﹚首創的。在此之前的君王隻有年數,而無年號。而年號是皇權的象征,是“家天下”的具體表現。
據《漢書》上記載說,那年十月時,漢武帝率眾狩獵,捕獲一隻稀有的獨腳獸白麟,眾臣一致認為這是吉祥之物,值得紀念,便向武帝建議用來紀年,於是便立年號為“元狩”,稱那年﹙公元前122年﹚為元狩元年。“狩”為打獵的意思,以後就稱元狩二年、三年……可是,沒想到過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陽地方獲得一隻三個腳的寶鼎,眾臣又認為這是吉祥的寶物,同樣建議用來紀年,於是武帝便改年號為“元鼎”,稱那年﹙公元前116年﹚為元鼎元年,而不稱元狩七年了。之後,人們就把記錄年代的開始稱為“紀元”,改換年號叫做“改元”。
《漢書·武帝紀》上記載:“武帝建元元年,師古曰:自古帝王,未有年號,始起於此。”可見曆史上並沒有把漢武帝元狩元年作為年號紀年的開始。因為漢武帝是在即位的第十九年改稱為元狩元年,所以漢武帝就將之前的十八年,追補了三個紀元年號,分別是建元、元光、元朔,也就是每隔六年換一個年號。漢武帝把自己即位的第一年﹙公元前140年﹚追訂為建元元年,“建元”就是建為元年之意,表示年號紀元開始使用。因此,後代的史學家就把建元元年作為中國史上的第一個年號紀年的開始。
從此以後,每次有新皇帝登基,通常會改元紀年,並同時變更年號。一般君王用來紀年的年號都含有吉祥之意,並冀望在位期間能帶來豐年和國泰民安。如唐高祖年號武德,表示用武力平定天下;宋太祖年號建隆,希望國家建立後興隆。但也有些皇帝年號甚是荒唐的,如唐代宗即位不久後,一天夜裏,夢見天上有個巨大的黃金印掉落在大唐國土上,他認為這是吉兆,翌日便取年號“寶應”,此年也就稱為寶應元年。又武則天稱帝後,有一天夢見一個巨人有雙巨足,她覺得是上天降福給她,便心血來潮,改元稱“大足”。
明朝以前的君王大多改元兩次以上,一個皇帝的年號就有許多個。如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後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後元十一個年號。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後用了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鹹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十四個年號。武則天在位二十一年共有十七個年號(一說十八個)。又《張衡傳》中的“陽嘉”、“永和”則都是東漢皇帝劉保的年號。也有的皇帝即位時是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號,如後晉“天福”年號、後周的“顯德”年號。到了明朝以後,形成了一個慣例,每個皇帝在位時隻采用一個年號,即一帝一元。因此人們也大多以年號來稱呼皇帝,如明世宗稱為嘉靖皇帝、清聖祖稱為康熙皇帝、清高宗被稱為乾隆皇帝等。
公曆紀元就是公曆紀年,也叫基督紀元,簡稱“公元”。是以傳說的耶穌基督的誕生年為元年(相當我國漢平帝元始元年)。國際通行,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所采用。
公元1911年,即清宣統三年,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宣告退位,清朝滅亡。長達兩千多年的君主專製也因此畫上了句號,而年號紀年法也隨著封建王朝的結束而廢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