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隱居山林稱為“采薇”(1 / 1)

宋朝李唐《采薇圖》畫的是伯夷、叔齊須發蓬鬆,麵容清瘦,目光堅定,神情、姿態生動傳神,二人對坐石壁下,四周老樹環繞,采野菜用的小鋤、竹筐置於地上。

在《詩經·小雅·采薇》中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采薇》是《小雅》的篇名,此句中“薇”是野豆苗,可以吃。“作”指出土。“莫”即暮。此段大意是說,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已破土冒出綠芽。說回家啊!說回家,一年又快過去了。據載,此詩是借采薇起興,描寫久戍邊界軍士的懷鄉之情。

薇,一種天然生長的野菜,就是俗稱的野豌豆,是清貧人家日常生活糧食的補充,也是每餐必備的青菜。采薇,即采擷野豌豆。

那麼,為什麼古人稱隱居山林為“采薇”呢?

采薇,作隱居山林之意,則源自《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據載,孤竹君是殷商時的諸侯國,在今河北盧龍西,姓墨胎氏,為神農之後,商湯時被封作孤竹君。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兒子,父親想立叔齊為儲君,等到孤竹君去世後,叔齊就讓位給長兄伯夷,伯夷認為叔齊繼位是父親遺願,於是離家逃走。叔齊不肯繼承君位也逃避,國人隻好立仲子(孤竹君的二子)為王。

當時,伯夷、叔齊聽說西伯姬昌尊老養老,兩人商量後決定去投奔他。但他們到周地時,西伯姬昌已經去世,他的兒子武王用車載著父親的靈位,稟明神主,追諡西伯為文王,就向東出發,準備討伐商紂王。這就是曆史上的武王伐紂。

商紂王淫亂好色,遊玩打獵,榨取財物,日夜酗酒,荒蕪田地。周文王則禁止飲酒打獵,實行裕民政治,文王晚年已經取得了當時天下的三分之二,滅商的條件成熟了。周文王死後的第四年,周武王發兵攻入朝歌,滅掉殷朝。

伯夷、叔齊正趕上周武王的軍隊出發,就攔路拉住武王乘坐的馬勸諫說:“父死不葬,爰(yuán,於是)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弑君,可謂仁乎?”這是伯夷、叔齊責怪周武王:父親去世了不埋葬,竟興兵發動戰爭,能說是孝順嗎?身為臣子卻弒君,能說是仁義嗎?武王的左右侍衛想殺他們,薑太公呂尚說:“這兩位是忠義之人啊!”於是扶起他們,讓他們離開。

武王平定商紂的戰亂,天下人都歸順周朝,可是伯夷、叔齊卻對周朝的行徑引以為恥,堅守節義不吃周朝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今山西永濟南),采摘當地的薇菜來充饑,還作了一首《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大意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野豌豆聊以充饑。用凶暴取代凶暴啊,伐紂的武王分不清是和非。神農虞夏古代聖君轉瞬即逝啊,我要去的樂土又在哪裏?多麼可悲啊,即將身赴黃泉。後來,人們就把采薇作為隱居山林的代稱。

伯夷、叔齊後來餓死在山上,他兩個人的行動不值得我們肯定。《采薇歌》盡管聲情並茂,他的內容也不值得肯定,更不能讚揚。

我們評價一個人的言行,不能脫離曆史進程,要看他的言行是否符合曆史發展和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