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大臣執笏板朝見天子(1 / 1)

封建社會裏,文武大臣朝見天子時,分別站在金鑾殿的兩旁,每位大臣手中都拿著一塊狹長的板子,叫做笏(hù)。那麼,為什麼古代大臣朝見天子要手執笏板呢?

笏,即笏板,又稱為手板、手版,是古代大臣上朝麵見天子時所執的狹長形板子,如《廣韻》上記載:“笏,一名手版,品官所執。”《穀梁傳·僖公三年》:“搢(jìn,插)笏而朝諸侯。”《韻會》:“通作曶(古代朝見時大臣所執的手板,用以紀事。後作‘笏’)。”在《史記·夏本紀注》記載:“曶者,臣見君所秉,書思對命者也。君亦有焉。”

此外,文武大臣品第不同,所持笏板的材質也不同。按品第高低,可用玉、象牙或竹製成,故有玉笏、象笏等稱呼。如《禮記·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以竹本相可也。”這裏的“球”是美玉。此段說:天子的笏是用美玉做的,諸侯的笏是用象牙做的,大夫的笏是用竹子做的,上麵繪有魚須紋飾,士用的笏是用竹子做的,保持本來麵目,不加紋飾即可。

笏板最主要的用途,是古代大臣朝見天子時,用來記錄天子的命令或旨意,也可用來書寫向天子上奏的章疏內容,為備忘提示用。如《釋名》:“笏,忽也,備忽忘也。”

《禮記·玉藻》篇對此有詳細的解釋:“將適公所,宿齊戒,居外寢,沐浴。史進象笏,書思對命。”這段話是說:如果要到國君那裏去,頭一天晚上就要齋戒,居住在正寢,沐浴身體。史官獻上象笏,把要向國君彙報的事情和準備回答國君的問題、如何執行國君的命令這幾件事情記載在笏板上。

根據《禮記》的記載,笏板應該早在商周時期就已使用。各朝代對笏的使用都有不同的規定。

《禮記·玉藻》記載:“見於天子,與射,無說笏。入大廟說笏,非古也。小功(古代喪服名,用紋絲較細的熟麻布製成)不說笏,當事免(wèn,一種古代喪服)則說之。既搢必盥,雖有執於朝,弗有盥矣。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笏,畢用也,因飾焉。”這段的“說”讀為“tūo”,脫去。

《禮記》這段記載,把笏的用法寫得很清楚:朝見天子、參加射禮,不用脫去笏。進入太廟脫笏,不合古製。服小功喪的人,不脫笏,遇到殯殮發喪等事,身著“免服”,依照喪禮儀節“哭、踴”(邊哭邊頓足)時,可以脫笏。將笏插入紳帶之後必須洗手。假使在朝廷上有事要用笏就無需洗手了。凡在國君麵前需要指畫什麼,就用笏。接受國君的命令,就用笏記下來。笏,什麼事情都可以用它記下來,因此需要裝飾。

笏的規格,在《禮記·玉藻》上記載:“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殺六分而去一。”這是說:笏長二尺六寸,中間部分寬三寸,天子諸侯的笏從中部往上逐漸變窄,大夫、士的笏從中間往下逐漸變窄,變窄的頂端比中間少三寸的六分之一。

笏板還有另外的作用,就是擋住自己的臉和眼睛,不直視天子,上朝麵見天子眼睛要望著笏板,用以彰顯龍威,表示對天子的敬意。

根據《禮記》記載,笏板早在商周時期就已使用。各朝代對笏的使用都有不同的規定,明朝以前一至五品的高官都執象笏,又稱象簡。明朝時規定四品官以上執象笏,五品官以下執木笏,如《正字通》上載:“明製,笏,四品以上用象牙,五品以下用木。”到了清朝,因習俗及禮節不同,笏板就廢棄不再使用了。

古代君臣朝見時都執笏板,用來記事備忘,不用時就插在腰帶上,這個動作稱為“搢笏”。如《穀梁傳·僖公三年》:“陽穀之會,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諸侯。”範寧注:“搢,插也。笏,所以記事也。”

另據《舊唐書·張九齡傳》記載:“皆搢笏於帶,而後乘馬,九齡體羸,常使人持之,因設笏囊。”是說按唐朝規定,官員都是把笏板插在腰帶上,然後騎馬上朝。但大文學家張九齡為相時,因年老體衰,笏板插在腰帶後再上馬跨騎很困難,於是找人縫製一個放笏的袋子,稱為“笏囊”,讓隨從拿著。

笏板在中國古代也是地位的象征。如《北史·李穆傳》:“其一門執象笏者百餘人。”是說,一家有百餘人位居高位。明朝歸有光《項脊軒誌》:“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這是歸有光的祖母拿先人的象笏勉勵他勤奮讀書,希望歸有光將來也能執笏在朝為官。

笏板相當於我們現在開會時的記錄本,或是筆記本電腦,養成開會記錄的好習慣,對工作大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