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要點

一、血液的組成與特性

①內環境與穩態的概念及意義

②血量、血液的組成、紅細胞比容的概念;

③血漿、血淸的概念;血漿滲壓的來源與生理作用。

二、血細胞

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數量及基本功能。

三、血型

血型係統的分型原則。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血液的組成與特性

血液是在心髒和血管內不斷循環流動的流體組織,正常成人血液總量約占體重的87%。血液是由液態的血漿和混懸於血漿中的血細胞組成。向血液中加入抗凝劑然後離心,就可以將這兩個部分區分開來,其餘為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

機體的環境分內環境和外環境,外環境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1.內環境與穩態的概念及意義

(1)內環境的概念

細胞直接接觸和生存的體內環境,即細胞外液,稱為機體的內環境。細胞外液包括血漿、組織液、淋巴液、腦脊液等。

(2)內環境穩態的概念和意義

內環境的化學成分及理化性質,如各種離子的濃度、溫度、酸堿度及滲透壓等,在生理狀況下變動範圍很小,保持相對恒定的狀態,稱為內環境穩態。

內環境穩態是細胞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機體細胞的新陳代謝過程是複雜的酶促反應,酶的活性貝I要求一定的理化條件,組織的興奮性也需要穩定的離子濃度才能維持正常。穩態是在體內各種調節機製下,通過消化、呼吸、血液循環、腎的排泄等各係統的功能活動而維持的一種動態平衡。整個機體的生命活動正是在穩態不斷遭到破壞而又得以恢複的過程中進行的。一旦內環境穩態遭到嚴重破壞,新陳代謝和機體各種功能活動將不能正常進行,即產生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2.血量、血液的組成

(1)血量

正常成人的血液總量約占體重的89%,即每千克體重(70~800)。一個體重60的人,血量約為4200~4800。在安靜狀態下,人體血量的大部分在心血管係統中迅速流動,稱為循環血量;小部分在肝、肺、腹腔及皮下靜脈叢中緩慢流動,稱為貯存血量。當機體需要時(如劇烈運動或失血等),貯存血量及時釋放,以補充循環血量。

(2)血液的組成

血液由血細胞和血漿組成,合稱全血。血細胞懸浮於血漿中,有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

3.血細比容的概念

血細胞容指的是血細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積百分比,又稱為紅細胞壓積。正常成年男性為40%~50%,女性37%~48%。它反映了血液中紅細胞和血漿的相對數量變化。

4.血漿、血清的概念血漿是血細胞的細胞外液,是機體內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血管中抽出一定量的血液,注入備有抗凝劑的管中,以每分鍾3000轉的速度離心半小時,可將血漿和血細胞分離。上層淡黃色透明液體是血漿,下層深紅色不透明的是血細胞。

血液經自然凝固1~2小時,血凝塊回縮,析出淡黃色透明液體即血清。血清與血漿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不含有纖維蛋白原和某些凝血因子。

5.血漿滲透壓的來源與生理作用血漿滲透壓是指血漿中的膠體溶質和晶體溶質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遂過生物半透膜的力量。在人體內,血漿所接觸到的細胞膜和毛細血管壁對溶質顆粒的通透性是不同的,因而表現出的血漿滲透壓具有不同的生理作用。

(1)血漿晶體滲透壓

由離子和小分子晶體物質,如無機鹽、葡萄糖、尿素等晶體物質所形成的晶體滲透壓,幾乎近似於血漿滲透壓。溶液或挪葡萄糖溶液的滲透壓與血漿滲透壓相近,稱為等滲溶液。

血漿晶體滲透壓對維持細胞內、外水分的正常交換和分布,保持紅細胞的正常形態有重要作用。當血漿晶體滲透壓降低時,進入紅細胞內的水分增多,致使紅細胞膨脹、膜破裂,血紅蛋白逸出而出現溶血。當血漿晶體滲透壓增高時,紅細胞中水分滲出,使紅細胞發生皺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