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抗結核藥合用,治療各種結核病及重症患者;對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其他
細菌所致的感染有效;可用於麻風病的治療。
(2)不良反應
常見胄腸道刺激症狀:少數病人可見肝髒損害,出現黃疽;間歇療法時,可出現過敏反應如皮疹、藥熱、血小板和白細胞減少。
3.乙胺丁醇
人工合成的抗結核藥,對結核杆菌有抗菌作用,它對抗胃和抗鏈黴素的結核杆菌也有效。其機製可能是與二價金屬離子如結合幹擾細菌祀認的合成,另外可能是藥物抑製分枝菌酸摻入分枝杆菌細胞壁,使其生長受到抑製。
最嚴重的毒性反應是球後視神經炎,引起弱視、視野縮小和紅綠色盲等。偶有一般胃腸道、過敏和神經係統反應,偶見高尿酸血症。主要用於治療各型結核病。
抗寄生蟲藥
考試要點
一、抗症藥
①氨喹的抗拒作用及用途;
②伯氨喹的抗瘧作用及不良反應;
③乙胺嘧啶的抗瘧作用及用途。
二、抗腸蟲藥
阿苯達唑、噻嘧啶的抗腸蟲作用及用途。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抗症藥
1.氯喹
(1)抗瘧作用
對間日瘧、三日瘧及敏感的惡性瘧原蟲紅細胞內期的裂殖體有殺滅作用,對其他各期的瘧原蟲無效。其特點是療效強、作用快、維持時間長。
(2)用途
是控製各類瘧疾症狀的首選藥;可有效控製間日瘧、三日瘧的症狀,能根治惡性瘧;對間日瘧病人可推遲其症狀複發;還可用於症狀性預防用藥。
2.伯氨喹
(1)抗瘧作用
對紅細胞外期的裂殖體及各種瘧原蟲的配子體有殺滅作用,對紅細胞內期瘧原蟲無效,是控製良性瘧複發和防止瘧疾傳播最有效的藥物。常與氯唆合用,瘧原蟲對本藥很少產生耐藥性。
(2)不良反應
①毒性反應。本藥毒性較大,治療量即可引起頭暈、惡心、嘔吐、腹痛等,停藥後可恢複。
②特異質反應。少數特異質患者(體內先天缺乏葡萄糖——磷酸脫氫酶)用本藥後可出現急性溶血性貧血和高鐵血紅蛋白症,表現為發紺、胸悶、缺氧等。
3.乙胺嘧啶(又名息瘧定)
(1)抗瘧作用
對各型瘧原蟲的原發性紅細胞外期有較強殺滅作用;對紅細胞內期未成熟的裂殖體也有抑製作用;雖不能箄接殺滅配子體,但蚊蟲吸人含本藥的人血,可終止所含配子體的有性發育,能發揮控製傳播的作用。
(2)用途
是病因性預防的首選藥,用於瘧疾流行區群眾性預防,可起到阻止傳播的作用;與伯氨喹合用,可防止皰疾複發。為延緩耐藥性產生,常與其他抗瘧藥或磺胺類藥合作。
二、抗腸蟲藥
1.阿苯達唑(又名腸蟲清)
(1)抗腸蟲作用
對多種腸道線蟲均有殺滅作用,如蟯蟲、蟈蟲、鉤蟲、鞭蟲等,對蟲卵的發育也具有顯著抑製作用。其特點為廣譜、高效、低毒。
(2)用途
用於蛔蟲、蟯蟲、鉤蟲及鞭蟲感染。
2.噻嘧啶(又名驅蟲靈)
(1)抗腸蟲作用
為廣譜、高效驅腸蟲藥,主要對蛔蟲、鉤蟲、蟯蟲有良好驅蟲作用,因口服很少吸收,故毒性較低。
(2)用途
常用於蛔蟲、蟯蟲、鉤蟲感染或多種腸蟲的混合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