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的形成是一個反複的過程,還要注意以後的鞏固練習。要經常督促、檢查、提醒孩子,使良好的習慣得到不斷的強化,逐步形成自覺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孩子的自理能力。還可以激發孩子的好勝心,因為孩子活潑好動,有時,一句不經意的話就可以激起他的好勝心,躍躍欲試。家長們可以抓住孩子這一特點,設計一些有趣的比賽活動,以競爭促發展,促進孩子自理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午睡起床時可以舉行穿衣比賽,在“六一節”開展夾黃豆比賽等,使孩子在競爭中練習技能。讓孩子由自家長服務發展到為集體服務。現在的午飯和午點,家長們班都會選一名表現好的孩子和家長一塊分飯。如家長們班金林偉自理、自律能力都很差,請他幫忙分勺子,他感覺到為大家做事感到特別的開心,這樣一來不但提高了孩子的自理能力,而且也塑造了孩子優秀的品質。
但是,還有相當一部分生活自理的內容存在於家庭之中,而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再幹也不遲,抓緊學習才重要,恨不能幫孩子吃飯、大小便。久而久之,使孩子養成了“依賴”心理。這就需在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過程中,家園同心,對孩子進行一致性教育。所以每名孩子在自理能力方麵那些地方是薄弱環節,家長都會和家長溝通,在本學期的家長半日活動中,家長們還首次特設了“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的講座,取得了家長的認同,讓家長們知道自理能力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孩子天生都具有很強的依賴性,什麼事都不願自己做,希望大人們都幫他們做,如果不依他們,他們會使出各種各樣的“手段”來迫使大人們妥協。孩子一哭,大多數家長會心軟,但是這樣做會滋養孩子的惰性,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所以我們必須讓孩子養成自理的好習慣,培養他們的獨立性。
最後,就是要讓孩子的自理行為轉為一種習慣。這就要每天堅持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智力的提高,逐漸的使孩子成為不依賴他人,能夠生活自理的獨立的個體。
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不是一兩次教育就能奏效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還小,隻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給他創造鍛煉的機會,再施以言傳身教,輔以耐心細致,結合家園同心,隻有這樣,培養孩子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為現實。
孩子學會了自理,人生就成功了一半,就為以後進入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能夠堅強的麵對生活,堅強的自立於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