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水千山總是情22(2 / 3)

此後,我對新聞寫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憑著一肚子熱情,寫了不少的稿子投寄報刊電台,但大多是泥牛入海無消息。我曾一度心灰意冷,認為自己不是新聞寫作的“料”。後來,在一次衛生新聞、文學創作學習班上,我有幸聆聽了新聞界的編輯記者和作家關於新聞寫作、衛生文藝創作的講課,茅塞頓開;日常生活中,並不是每天都有驚天動地的事情發生。但平淡中不是沒有新聞,而是要善於發現善於捕捉。爾後的寫作實踐證明,多觀察,多思考,多跑動去發現線索。挖掘新聞,新聞敏感的神經自然而然豐富了,文章的見報率也慢慢提高了。

搞新聞寫作,我不是科班出身,隻是個“半路出家人”,完全是憑著自己的興趣愛好在寫。由於沒有係統學過新聞業務,一旦新聞事件出現了,不是找不到感覺,就是抓不住特點,突出不了主題。“草鞋沒樣邊打邊像”,於是,我在幹中學,在學中幹。

一是拜書本為“師”。我多年訂閱了《新聞記者》、《中國記者》、《新聞與成才》、《寫作》等新聞業務書刊,堅持用新聞理論指導寫作實踐;參加高等教育“漢語言文學”的自學考試,錘煉遣詞造句的能力;後來,我又考上中央黨校,主攻政治專業。看似政治專業與新聞沾不著邊兒,但它對提高我的政策理論水平,把握正確的新聞輿論導向大有裨益;為人為文站得高,看得遠,分析問題懂得用辯證法;再後來,我又考上複旦大學新聞學院研究生,係統的新聞理論學習讓我采編工作如虎添翼。

二是拜同類報紙為“師”。多看報,多對照,多琢磨。全國辦得比較好衛生科普報,如《健康報》、《生活與健康》、《家庭醫生報》等,我年年訂有,每一期到手,總是翻來覆去反複看,從選題內容、標題製作、欄目設置到版麵美化,我仔細推敲,並作筆記,比較他們辦報的風格和用稿特點,分析記者采寫的稿子,琢磨各種新聞體裁的寫法,也許是潛移默化的作用,以後我寫起稿子來,感覺比較得心應手了。

三是拜社會實踐為“師”。記者是勤奮者的職業,“天道酬勤”。多年來,凡是領導安排我的采訪任務,不管是晚上,還是節假日,不管是份內還是份外,也不論新聞價值的大小,我總是無條件服從。記得一位老報人說過,腳板底下出新聞。10多年來,我堅持深入基層,多跑老少邊窮地區,多到艱苦危險的地方去,湖南省14個地州市的100多個縣市都留下了我采訪的足跡。有時突如其來、又苦又累的緊急采訪任務,如抗洪搶險、醫療糾紛等等,報社領導經常派我去,艱苦的環境磨礪,我的新聞敏感性增強了,采訪作風更加紮實。

四是拜報社資深的編輯記者為師。報社組織的通訊員學習班,新聞業務培訓班,我積極參加,並把它當作向編輯老師學習的極好機會,每次都有新的教益。1992年,大眾衛生報因事業拓展的需要,向社會公開招聘編輯記者,我報名參加了考試,過五關斬六將後,我便改行當了編輯記者。我虛心向報社老同誌和同行們學習請教,在報社領導和師友的耳提麵命下,我盡快熟悉和掌握了新聞采編業務。同時,我也暗下決心,心中一定要裝著百姓的疾苦,為百姓的健康傾盡心血,排憂解難。

知難而進

為圓記者夢,也可以說,找到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坐標吧。我就這樣丟掉了醫院的“鐵飯碗”和好的職位,來到報社,當了一名普通的編輯記者,一切得從零開始。我在原單位分到一套兩室一廳的新房,到報社工作後,條件有限,我就住在樓梯間3年,後來又轉移到一間僅15平方米、熱天像個蒸籠似的房子,每天還要上下兩層樓挑水用,上廁所跑的是公共廁所。因為沒有“鐵飯碗”,隨時就有被解聘的壓力,我必須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反過來說,這樣的壓力又逼得我去闖去拚,更能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能力。

我到大眾衛生報不久,報社領導就讓我這個蹣跚學步的“門外漢”擔任采編難度大、任務重的頭版責任編輯,一幹就是9年;一些重大采訪任務,也經常讓我獨立去完成。我非常珍惜這難得的“放手讓人幹”的機會,我認為,這是對我的信用,應該傾盡全力把活幹好。最初的幾年,妻子遠在醴陵工作,孩子一直寄居外婆家,我獨來獨往,全身心地投入在新聞采編工作中,采編業務有了長足的進步。我沒有因此而飄飄然,而是更加從嚴要求自己,加強理論學習,更新業務知識,多跑基層多調研,多和老百姓在一起。

也許是這種平實的生活培養鍛煉了我,更能讓我找到準確的職業感。說一件小事吧,我上菜市場買菜,從東頭到西頭,一溜的生意人跟我打招呼,這個攤主告訴我又出點什麼新鮮事,那位攤主動員我買點什麼東西,我非常喜歡這種好像生活中鄉村親友中的感覺。因而,老百姓所思、所想、所憂、所關心的衛生健康問題,我能及時地捕捉到,許多鮮活的新聞就是出自這些身邊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