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單元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

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病毒的傳播方式

二、病毒的感染類型

①慢性感染;②潛伏感染;③慢發病毒感染。

三、病毒的致病機製

①病毒對宿主細胞的直接作用;②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四、抗病毒免疫

①抗病毒免疫的構成因素;②幹擾素的定義、分類、功能、抗病毒機製及意義;③中和抗體的概念及作用機製。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病毒的傳播方式

病毒的傳播方式有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兩類。水平傳播指病毒在人群中不同個體間的傳播,其導致的感染為水平感染。水平感染常見的途徑有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膚等。垂直傳播指通過胎盤或產道,病毒直接由親代傳播給子代的方式,導致的感染稱為垂直感染。

二、病毒的感染類型

常見的病毒有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等。病毒感染根據臨床症狀的有無,區分為顯性感染和隱性感染;按病毒在機體內滯留時間,分急性感染和持續性感染,後者又分為慢性感染、潛性感染和慢發病毒感染。

1.慢性感染

指顯性或隱性感染後,病毒並未完全清除,可持續存在於血液或組織中並不斷排出體外或經輸血,注射而傳播。病程常達數月至數十年,患者表現輕微或無臨床症狀,如HBV、巨細胞病毒、EB病毒感染。

2.潛伏感染

指顯性或隱性感染後,病毒基因存在於一定組織或細胞內,但並不能產生感染性病毒。但在某些條件下可被激活而急性發作。病毒僅在臨床出現間隙性急性發作時才被檢出。在非發作期,用一般常規方法不能分離出病毒。如單純皰疹病毒1型感染後,在三叉神經節中潛伏,此時機體既無臨床症狀也無病毒排出。以後由於機體受物理、化學、或環境因素等影響,使潛伏的病毒增殖,沿感覺神經到達皮膚,發生唇單純皰疹。又如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初次感染主要在兒童引起水痘,病愈後,病毒潛伏在脊髓後根神經節或顱神經的感覺神經節細胞內,暫時不顯活性,當局部神經受冷、熱、壓迫或X線照射以及患腫瘤等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時,潛伏的病毒則活化,增殖,並沿神經幹擴散到皮膚發生帶狀皰疹。

3.慢發病毒感染

指病毒感染後,有很長的潛伏期,達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之久。以後出現慢性進行性疾病,最終常為致死性感染。如麻疹病毒引起的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除尋常病毒外,還有一些非尋常病毒或待定生物因子(如朊粒)也可能引起慢發感染。

三、病毒的致病機製

1.病毒對宿主細胞的直接作用

①殺細胞感染;②穩定狀態感染;③整合感染。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①許多病毒能誘發細胞表麵出現新抗原,與其抗體結合在補體參與下被破壞或引起免疫複合物病;②細胞毒性細胞能殺傷帶有抗原的靶細胞,造成組織細胞死亡;③抑製宿主免疫功能,易合並感染而死亡,如艾滋病。

四、抗病毒免疫

1.抗病毒免疫的構成因素

抗病毒免疫的構成因素為非特異性免疫(如幹擾素)和特異性免疫。幹擾素(正)是病毒刺激機體細胞產生的一種糖蛋白,具有廣譜抗病毒作用,還有抗腫瘤和免疫調節的作用。抗病毒免疫持續時間與三種因素有關,全身感染,病毒單一、穩定,易引起持久免疫。

2.幹擾素的定義、分類、功能、抗病毒機製及意義

幹擾素是機體受到病毒或其他幹擾素誘生劑作用後,由細胞所產生的具有抗病毒功能的小分子蛋白質。

幹擾素除抗病毒作用外,還有免疫調節功能和抑製腫瘤細胞生長的功能。II型幹擾素的免疫調節功能和抑製腫瘤細胞生長的功能比I型幹擾素強,抗病毒作用則I型比II型強。

幹擾素的作用機製:不是直接作用於病毒,而是作用於宿主細胞的基因,使之合成抗病毒蛋白。這些抗病毒蛋白質抑製病毒蛋白質的合成,使病毒不能增殖,起到抗病毒感染的作用。

受病毒感的細胞在病毒複製的同時即形成和釋放幹擾素,故幹擾素的產生較特異性免疫產物為早,幹擾素很快能滲入鄰近細胞誘導產生抗病毒蛋白。因此,幹擾素能早期中斷病毒感染並限製病毒的擴散。

3.中和抗體的概念及作用機製

中和抗體指與病毒結合後能消除病毒感染能力的抗體。中和抗體在殺滅細胞外的遊離病毒起主要作用。其作用機製是改變病毒表麵構型,阻止病毒吸附於易感細胞,使病毒不能穿入胞內進行增殖;病毒與中和抗體形成的免疫複合物,易被巨噬細胞吞噬清除;有包膜的病毒表麵抗原與中和抗體結合後,激活補體,可導致病毒的溶解。

第二十三單元 病毒感染的檢查方法和防治原則

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病毒感染的檢查方法

①標本的采集與送檢;②病毒分離培養的方法;③病毒感染的血清學診斷。

二、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則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病毒感染的檢查方法

1.標本的采集.與送檢

標本要在發病初期和急性期采集。根據不同病毒感染部位采集標本,要立即送檢或低溫保存。

2.病毒分離培養的方法

病毒必須在活細胞內生長,所以選擇敏感動物接種、雞胚接種和組織細胞進行分離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