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病毒感染的血清學診斷
病毒感染的血清學診斷要采集急性期和恢複期雙份血清,隻有抗體效價增高4倍,才有診斷意義,常用的方法是中和試驗。
二、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則
人工免疫對於預防病毒性感染有重要意義。
人工主動免疫:目前常用的滅活疫苗有流行性乙型腦炎疫苗、狂犬病疫苗、乙肝疫苗、流感滅活疫苗等。目前常用的減毒活疫苗有脊髓灰質炎病毒疫苗、麻疹疫苗、流感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風疹疫苗、甲型肝炎疫苗等。
人工被動免疫:常用的人工被動免疫製劑有免疫血清、丙種球蛋白等。注射入 人丙種球蛋白對甲型肝炎、麻疹、脊髓灰質炎等可緊急預防。含有高滴度抗一的乙型肝炎特異性免疫球.蛋白可預防乙型肝炎。
第二十四單元 呼吸道病毒
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正粘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
①形態結構、分型和變異;②致病性和免疫性。
二、副粘病毒
①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則;②腮腺炎病毒的致病性。
三、其他病毒
①腺病毒的生物學性狀和致病性;②風疹病毒的致病性。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正粘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
1.形態結構、分型和變異
流行性感冒病毒呈球狀或絲狀,結構由外至內分為三部分:①包膜:有兩種病毒編碼的糖蛋白刺突,一種稱血凝素,另一種稱神經氨酸酶。②基質蛋白③核心:由單負股RNA與核蛋白組成。RNA的流感病毒根據DNA和蛋白的抗原性不同,分為甲、乙、丙三型。又根據和抗原性的不同,再區分為若幹亞型。流感病毒變異有兩種形式:抗原漂移和抗原轉換。
2.致病性和免疫性
流行感冒病毒是流感的病原體,病毒經飛沫傳播,病後對同型病毒有短暫的免疫力,一般維持1~2年。
二、副粘病毒
1.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則
麻疹病毒是麻疹的病原體。麻疹自然感染一般可獲得牢固免疫力。雞胚細胞麻疹病毒減毒活疫苗是最有效疫苗之一,免疫力維持10~15年。
2.腮腺炎病毒的致病性
腮腺炎病毒是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體,隻有一個血清型。
病毒通過飛沫或唾液汙染食具或玩具傳播。學齡兒童為易感者。潛伏期2~3周,引起一側或雙側腮腺腫大,若無合並感染,病程1~2周自愈。青春期感染者可引起睾丸炎,卵巢炎等並發症。
三、其他病毒
1.腺病毒的生物學性狀和致病性
腺病毒為雙股無包膜病毒,核衣殼為20麵體立體對稱。人類腺病毒至少有42個血清型。
腺病毒主要通過呼吸道,眼結膜或胃腸道傳播,引起嬰幼兒上呼吸道感染。少數腺病毒可引起細胞轉化和動物腫瘤。風疹病毒的致病性風疹病毒通過飛沫傳播引起風疹,先天性風疹綜合征。
第二十五單元 腸道病毒
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概述
人類腸道病毒的種類和共性。
二、脊髓灰質炎病毒
型別、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則。
三、柯薩奇病毒與埃可病毒
致病性。
四、急性胃腸炎病毒
輪狀病毒的形態及致病性。
一、概述
人類腸道病毒的種類和共性
人類腸道病毒屬小RNA病毒科,包括:脊髓灰質炎病毒I、II、III3型,柯薩奇病毒A組1~24型,B組1~6型,埃可病毒1~34型和新腸道病毒68、69、70、71型。腸道病毒共同特性:球形,直徑24~30nm,20麵體立體對稱,無包膜,基因為單正股RNA。
二、脊髓灰質炎病毒
型別、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則
脊髓灰質炎病毒有三個血清型,三型之間中和試驗無交叉免疫反應,三型病毒之間有共同的補體結合抗原。脊髓灰質炎病毒是脊髓灰質炎的病原體,主要通過糞口傳播,病毒可侵犯脊髓前角運動神經細胞,引起暫時性或遲緩性肢體麻痹,亦稱小兒麻痹症。病後,對同型病毒有較牢固的免疫力,防治主要是對嬰幼兒和兒童實行人工主動免疫。
三、柯薩奇病毒與埃可病毒
致病性
柯薩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均與脊髓灰質炎病毒相似,可引起類脊髓灰質炎、無菌性腦膜炎、心肌炎、皮疹和其他臨床疾病。
四、急性胃腸炎病毒
輪狀病毒的形態及致病性
球形,直徑70~75mm,核心為雙股RNA,由11個基因片段組成,外有雙層衣殼,呈車輪輻條狀,故稱為輪狀病毒。隻有具有雙層衣殼結構的完整病毒顆粒才有感染性。輪狀病毒引起急性胃腸炎,主要傳播途徑為糞一口傳播。
輪狀病毒可分為7個組,A~C狀病毒能引起人類和動物腹瀉,D~G組隻能引起動物腹瀉。A組輪狀病毒感染最為常見,它是嬰幼兒腹瀉的最重要的病原體。有60%以上嬰幼兒急性胃腸炎係由輪狀病毒引起。在發展中國家是導致嬰幼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以6月至2歲嬰幼兒多見。溫帶地區秋冬季是疾病發生的主要季節。
第二十六單元 蟲媒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