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章 張三豐出生遼東(1 / 2)

這樣的世道仿佛在那裏都沒有太平世界,有的隻是戰亂,但對於大宋王廷那些帝王將相,富商來說,臨安城還是一個相對安定的地方,城裏的人們享受著那不可多的安寧,比起其它地方戰亂,民不聊生,死傷無數,這裏算是天堂了。

在北宋末期位於江西龍虎山一個姓張名裕賢的老者,他學精星算,上知天文,觀看天象,知天下王氣將從北方興起,就攜本支眷屬移民到了遼東懿州,這才過上幾年太平日子。短暫的安寧,沒有持續多久,到了張三豐爺爺那一輩,在他剛出生的時候,整個遼東懿州範圍已是金人天下,平靜安寧的日子沒有了,背井離鄉的日子又要來了。

這時在一座城鎮中,已經吃過早飯,一個男嬰誕生了。新生兒睜開一對大而明亮眼睛,骨碌碌轉著眸子,望著眼前那陌生的世界,好像充滿著疑問和別的小孩不同,這男孩一出生就不同尋常,原因是他誕生的時候,天空中祥雲繚繞,屋頂被七彩霞光包圍,盤旋在他們屋頂好久不曾散去,好像在預兆著什麼,老百姓沒有見過這些,但他們知道這是祥瑞。

正在這個時候,戰亂的烽煙蔓延到了他們這裏,原來是金和蒙古開戰了,這一打起來自然不是一兩天的事情,雖然還沒有波及到他們性命,但蒙古兵的凶殘他們是知道的,保不準什麼時會打到這裏了,那時他們就糟了。這裏的老百姓為了生存,被迫無奈,又一次選擇逃離,顛沛流離,能離開的都離開了,不能離開的也隻有等死了。

張家也在逃離的隊伍裏,那個小男孩被母親抱著,也在人群中,這時的張家有兩隻族人,他們因為意見的不合,後來分散了,同其它逃難的人不知去那裏了。剩下的那支族人,並沒有選擇和他們一起,但又實在沒有地方可去,逃到深山老林裏麵又不現實,就選擇回了大宋,依靠其祖上關係,在臨安城定居了下來,轉眼已過去三年時間。

張三豐曾在曆史上留下許多記載,尤其是在終南山、武當山一帶,至今流傳著許多關於他的神奇傳說。然而,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張三豐的同時,卻有越來越多的人忘記他的出生地。甚至有的人明明知道,也裝不知道,他們不想接受的是這樣一個橫亙古今的大人物怎麼會出生在“人也不傑,地也不靈”的化外之地?相傳在他出生時神乎其神,天降祥瑞於世,有七彩霞光繚繞。那麼,他到底出生在那裏呢?在今天的蒙古族自治縣,一個叫塔營子村。並且在靠近101國道地方,有一座占地一百多畝的“張三豐仙居”。這座仿古建築由大殿、偏殿、鍾樓、鼓樓組成,在這廟宇裏麵,張三豐的銅像高高矗立,仙風道骨,令人肅然。塔營子村是古懿州所在地,至今還殘存著一段百米長的城牆遺址。懿州當年是北方重鎮,相傳在大遼時,蕭太後曾把它作為陪嫁送給自己的三孫女,而張三豐就出生在這裏。

這是一個很平常的地方,但因為是神仙誕生地,這裏又不那麼平常,但凡名人的出生地都稱之為故居,可為什麼張三豐的出生地卻被冠以仙居呢?這是因為在家鄉人的眼中,張三豐不是凡人,他是神,他是仙。據史書記載,張三豐的祖父自稱是道教創始人之一的張道陵的後人。如果此言不虛,那張三豐可以說是大有淵源,因為張道陵的先祖就是協助劉邦奪得天下的漢留侯張良。

張道陵祖籍江西龍虎山,東漢順帝時期,他在這裏創立“五鬥米道”,曾得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其位由子孫世襲,到現在已有六十五代,在他死後,其孫張魯在漢中三十餘年,傳播“五鬥米道”,教化信眾,自此中國本土宗教誕生,結合上古神仙方術,先秦老莊學說,這才形成道教。漢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漢中,張魯不得不避走巴蜀,不久後歸降曹操,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這時的“五鬥米道”,已取得合法地位,得以公開在外傳播,並逐漸影響日大,被稱為天師道。

張三豐的祖父於北宋末年攜家遷入遼東,在金元交戰時,又回到大宋,張三豐就是在此時出生。他的母親姓譚,早年生過四個兒子,可惜全部早夭。年過四十,譚母又生了兩個兒子,小兒子就是張三豐。關於張三豐的出生,在懿州一帶有很多傳說,到今天也不知那個最準確,最為神奇的是這樣一種說法:相傳在1247年農曆四月初九子時,將近臨盆的譚氏在睡夢中突然驚醒,她急忙推醒身邊的丈夫張居仁。說是夢見一隻仙鶴從東海飛來,落到了他們家的房頂上。張居仁聽完,喜上眉梢,高興說道:“這是個好兆頭啊?是不是咱們的兒子要出世啦?他是什麼神仙轉世?聖人誕生啊?”他的話音剛落,譚氏突然覺得腹中一陣劇痛。張居仁急忙喊來接生婆。約摸一頓飯工夫,一個體形碩大的男孩出生了。隨著男孩嘹亮的哭聲,院子裏突然傳來一聲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