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章 張三豐出生遼東(2 / 2)

張居仁跑出屋子,見是一隻仙鶴從房頂飛起,繞院子飛了三圈,長鳴一聲,一飛衝天,消失在茫茫天際間,也正在這時天顯異象,七彩霞光出現,繚繞在他們房頂上空,好久沒有散去,驚動附近百姓,紛紛前來觀看,一時指指點點,在那裏議論紛紛,說什麼的都有,大多是吉祥的話語。

張居仁這時抱起剛出生的孩子,見此子大耳垂肩,且兩眼圓睜,炯炯有神,頗有異人之相,就給兒子取名叫“全一”希望兒子將來能成為一個完人。但譚氏覺得“全一”名字叫著拗口,就又給兒子起了個小名,叫君寶,又稱君實。

張三豐的出生本應該為這混亂的世道帶來一些祥和,但相反的是這一年蒙金已經開戰,使這片大地沉入戰火之中,不久就要蔓延到他們這裏,張居仁沒有辦法,同四周那些百姓一樣,隻有選擇逃離,離開這居住十幾年的地方,不管是為生存,還是為這剛出生的小孩,能夠平安的長大,他們都必須選擇離開,逃離這地方。

幾經輾轉,沒有地方可去,隻得還回大宋,在臨安城定居下來,享受著那不多的太平日子,通過家族關係,為了一家的生計,一個讀書人,別無它業,不得不出仕為官,做了宋廷的禮部尚書,掌管天下禮法。

張三豐生在禮法之家,可以說是大好環境,而有些事情根本不需要經曆,他從小聰明過人,三歲時已能看四書五經,且過目不忘。四歲時,唐詩三百首,倒背如流。

張居仁見此子可堪造就,就延請名師,盡心教授,希望其精研儒學,考取功名,以後光宗耀祖,甚至用自己所學,以後經世致用,結束這天下紛戰,對他有著很大的期望。因為他是讀書人,天生有著一種使命感,因為自小接觸的是儒學教導,孔夫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理論;而做為一個讀書人,這平生最大的誌向,莫過於“修身、立誌、舉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古代每一個讀書人想要實現的夢想,張父也不例外,但無情的現實讓他不得不放棄這些。

但他在張三豐這裏,自己兒子身上,找到寄托,他本人性格耿直,又為人正義,被那些仁義束縛著,有著無法拋棄的責任。用《孟子》的話來說就是:“故士窮則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誌,澤加於民;不得誌,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也就是說士人窮困時不失去仁義;顯達時不背離道德。窮困時不失去仁義,所以安詳自得;顯達時不背離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誌時恩惠施於百姓;不得誌時修養自身以顯現於世。在窮困時獨善其身,顯達時則兼善天下,為民謀福利。

那些古代的讀書人,當時的儒者思想,他們的世界觀,現在人無法理解,也隻有用和他同一個朝代,同姓的北宋大儒張橫渠話來總結,那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意思是說,為天地立心意為明道,為生民立命意,為教育生民,修德自強,認識命運,把握命運,為聖賢繼絕學,意為繼承古聖先賢的教誨,為萬世開太平,意為繼承先賢的精神思想,然後教化萬民,讓萬民安身立命,求得天下太平。這四句話最能體現儒者的襟懷,表達他們的心中抱負,而張三豐就是在這樣的影響下長大的,接受的是傳統儒學教育。

張居仁為培養這個小兒,可謂費盡心力,加上中年得子,更是無比痛愛,這時在張府中傳出小孩的啼哭聲,隻聽他哭的傷心,哭的悲淚,撕心裂肺,一邊哭,一邊說道:“娘,我不起來,外麵冷。”說完,加大了哭音,不時,張府大門開了,留出一條縫隙,開門是張居仁的大兒先讓,是隨他從遼東遷回大宋的,這時他舞劍聲起,在小院裏練起武來,練劍之聲,驚走枝頭小鳥,隨後是開門聲,倒水聲,說話聲,以及啊!啊!啊!的哭聲和:“娘,我不起來,外麵冷,不想起來。”帶著不耐煩,朦朧中沒睡醒的哭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