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反間(1 / 2)

楊洪不愧正統第一智將之名,剛到撫順關外,就把敵我雙方的軍情分析得清楚透徹了,還得出一個不能打的結論,所以遲遲不出兵。不過,監軍太監興安就沒有這份眼力勁了,他隻看到自己這邊有兩萬多人,鼎軍雖然新近擴充了兵力,最多也隻有兩千人,兩萬打兩千,用除法,就是十個打一個,這是穩贏不輸的。

其實來遼東當監軍,興安心中一百個不樂意。這一帶荒山野嶺,除了狗熊多之外,吃喝玩樂一應俱缺,要不是皇帝主子硬要差他來,打死他也不來。他隻想快點結束這場戰爭,早早把“招人煩”的上皇弄回去好交差了事,所以他不停地催促楊洪出兵進攻。

楊洪自然不聽一個太監的瞎指揮,他不出兵不等於屍位素餐,相反,他在積極地籌劃著一場不流血的戰爭。楊洪知道,朝廷帶自己帶這麼多人來遼東,目的隻有一個,就是把上皇帶回去。隻要能把上皇弄到手,撫順關內的那支軍隊就無關痛癢了。

抵撫順關的當日,楊洪就派出使者,帶著衣食器物來到關門前,直言要進關拜謁上皇。當然,這不過是籍口,大家心知肚裏,上皇是打定主意不回朝的,橫勸豎勸都是沒用的。不過,楊洪醉翁之意不在酒,上皇意決難勸,其部下不見得就針插不進水撥不入,隻要許諾加官進爵,不信策反不了那些人。

分化鼎軍讓其自亂陣腳,這就是楊洪的如意算盤。所以,他的使者團一進城就開始策反活動,如蒼蠅一般無縫不鑽。很快,他們就找到了突破口——鼎軍四營營長李言誌。

楊洪派人摸清了李言誌的底細,這人本來是一百戶,因事逃亡於此落草皮為寇,後被上皇招降,算不上是上皇的嫡氏,所以與上皇不是一條心。

找準了突破口,那就開始策反行動。楊洪頻繁地派人帶財物入關拜謁上皇,當然,沒少給李營長挾帶,大量金銀珠寶送上,楊洪甚至還許諾事成之後保舉李言誌為遼東總兵,讓他坐鎮遼東。有錢收有官升,李言誌自然欣喜若狂,答應在時機成熟之時發動兵變,將上皇“救出”賊營。

這下,楊洪安心了。不過日子一天天過,就是不見李言誌那邊有動靜,眼看中秋都快到了,楊洪派人去給上皇請安,暗中派人去質問李言誌:怎麼到現在還不行動?李言誌卻是苦著臉,說事情難辦,自己手下隻有四百兵,且多忠於上皇,貿然行事隻怕事泄,所以要從長計議。

都計議了十多天了,還從長計議?來使憤然,知道李言誌就是個托,擺明了要多爭取一些好處。不過,李言誌也不是隻拿錢不辦事,他給來使建言:隻要能把三營長鐵牛也拉下水,此事必成。

來使也沒招,隻得把這事回報楊洪,楊洪也沒招,隻得派人查清鐵牛底細,然後想辦法拉攏。一查就知鐵牛是北直隸一農民,犯了事被發配到遼東,後來脫逃,與李言誌一道落草為寇,是李言誌投降上皇的接引人,因此位於李言誌之上。

原來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楊洪決定馬上開始拉攏工作,他自信隻要給鐵牛一點好處,就能把人拉過來。而且事情的發展也正如他所料的那樣,鐵牛收到第一份財禮之後,就欣然同意充為內應,隻要求事成之後得個一官半職。

又成功拉下一人,楊洪心裏高興,以為上皇被“迎回”是板上釘釘的事,所以高枕無憂地睡大覺,日日等著撫順關內傳來好消息。

八月十五,中秋節,撫順關終於傳來消息了,不過不是楊洪期盼的好消息,而是上皇派人來召他和部將們入關,共度中秋佳節。楊洪本來想找理由推托的,不過來使引用上皇的話:當日於宣府城外,卿家屢屢將朕拒於城外,今朕不計前嫌,特派使來宣,倒想看看卿家是忠是奸。

去了就是忠臣,不去就是自承為奸臣,話說得如此尖酸露骨,楊洪百般無奈,隻得交代好軍情,然後領部將前往關城赴此鴻門宴。而上皇所說的事也並非不是實情,去年上皇被也先裹挾到宣府,要騙開宣府城門,楊洪當時就不買賬,惹惱了也先,上皇自然沒有好果子吃,這個時候借機一報此仇,也算是人之常情。

楊洪提心呆膽地來到關門前,卻發現宴會的地點並不在城內,而是城外一個小土台上,這讓他不安的心多少也安定了一些。一通拜謁行禮之後,宴會開始,上皇一言不發隻管吃,而眾部將則忐忑不安地喝著酒。

好不容易酒足飯飽,楚天易上下左右地打量著楊洪,直把這楊老頭看全身哆嗦,才道:“眾將為竹苞,獨楊卿善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