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風土人情2(1 / 3)

4.煙台姓氏

煙台姓氏呈現兩大特征:

一、軍屯民戶

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設奇山守禦千戶所,俗稱“所城”。“有城無市”,斯為煙台的“根”。在此前本地有居民稱“坐地戶”,數量很少,多為夏、初等姓。

由於明代的軍戶屯兵製,所以所城的千戶,副千戶其姓氏形成了當地大姓的一支或幾支。

封為奇山千戶所千戶與副千戶的有:張、安,劉,楊、陳、傅、翟等。

其中張、劉兩姓尤為大族,當地人稱“所城張家”、“所城劉家”。

二.移民徒至:

自古煙台多移民。迄今你到煙台調查,絕大多數的村莊居民都會告訴你:祖上是從明時遷來的。流傳著一個傳說:膠東人走路之所以背著手,就是因為當年祖上是被捆綁著押來的。

據《山西省古大槐樹誌》裁:僅明洪武,永樂年間,先後就有九次向山東大規模地移民。遷到膠東的姓氏有:於、孫、高、張、臧、牟、曲,曹、譚、王等姓氏。

由雲南、四川、福建、河南來的移民有周、蔣,楊、馬,辛、王、冷、初、董,沈,李、趙、鞠、高、賀等姓。

1985年統計,全市共有姓氏882個。前八大姓為王,李、劉、張、孫、楊.徐,薑。

張姓;

劉姓;

呂姓;

彭姓;

高姓;

王姓;

李姓;

傅姓。

張姓

張姓當仁不讓是煙台第一大姓;而且煙台人習慣說“所城張家”。這是因為張家的始祖張升是“所城”首任副千戶;而且張家人丁興旺,是當地名副其實的大族。

煙台的“根”是“所城”,也就是說,煙台起源是一所大軍營。這個大軍營就是“奇山守禦千戶所”,當地人稱之為“所城”。明太祖朱元璋“馬上得天下”,用武力統一中國後,“自京師達於郡縣,均設衛所”(煙台有個以訛傳訛的說法是:為抗倭才設奇山所,則無法解釋內地衛所的設立)煙台是海防要地,所以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徐國公來視察後,返京奏本,決定設立奇山所,但是,由於戰亂之類,若幹年後才把張升派來當了副千戶。

張升,祖籍河北灤平,其父在洪武年問以屢次戰功授密雲千戶世襲職事。宣德六年,張升世襲而調任奇山所。他後來去文登戰倭殉難,由其子武略將軍張顯襲職。張家世代繁衍,到清末,僅僅一所所城就有約2000戶,在周邊的幾個村莊,如倉浦、西南關等,也以張姓為多,真的是兵強馬壯,人多勢眾。至今,“老煙台”中還流傳著這樣一則軼聞——

張家少爺與東炮台的頭目在煙台的紅燈區——太平街為一個紅舞女爭風吃醋動了拳頭,炮台頭目吃了虧,返回之後將炮口掉了過來,揚言要炮轟所城。所城張家一聽,便集合同宗的人出來求饒,從東門外開始,一步跪上一個,一直跪到了東炮台,還全是有頂戴的。貌似告饒,實則示威:你看看我們張家有多少人吧!炮台頭目一看,大驚失色,隻好目瞪口呆地吃了一個啞巴虧。

劉姓

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生),煙台“義昌”、“大成棧”、“順盛”、“雙盛泰”、“恒茂”、“洪泰”、“協茂”、“福泰”八大家商號,基本左右了煙台工商業的局勢。他們在1901年自發地組織領導機構,名曰“大會”,設址於大廟。這是煙台最早的商會組織。

由於當時及以後很長一段時間煙台歸福山縣(1934年煙台才行政獨立)管理,鞭長莫及,地方事物商會一言九鼎。

首任商會會長(當時稱“會首”)就是洪泰的經理劉雲第。

呂姓

呂姓在中國無疑是個顯赫的姓氏,始祖呂尚,人稱薑太公,直鉤釣魚,釣上了周武王,佐武王伐紂而成大國;呂不韋拜相始作《春秋》;呂雉陰謀奪漢而成女中梟雄。

在膠東,也是一個顯赫的姓氏。福山有諺語說:“古現王家,留公呂家”,意即這是兩個顯赫的家族,沒人敢惹。就福山一地看王家從文的較多,呂家從武的較多,曾出過武進士、武舉人多人。

膠東呂氏是明洪武年間自河南汝寧府固始縣崗村移民來的,始祖為呂誌行、呂誌英、呂誌孝兄弟三人,分別三支在福山、文登、乳山繁衍。至今已有二十四代,湧現出不少傑出人物。其中有乾隆六十年乙卯恩科武進士呂從龍、道光二十四年甲辰恩科二甲武進士呂文風。萊州呂海寰,成為叱吒風雲的一代外交家;福山呂雲章,被稱“一代巾幗”,她在國民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呼籲女權,為世人所敬仰。當代也出現了享譽海內外的曆史學者。呂實強是台灣史學界的泰鬥;呂實強在古代史研究領域更是金聲玉振,為學者所推崇。

彭姓

彭姓在煙台的諸多姓氏中,(據新修的地方誌書統計,僅芝罘區一地就達688個之多)確實是個微不足道的小姓。然而,他們的後人卻有一種“霸氣”,非要改變“四大姓”的說法不可。他們咄咄逼人:“誰說芝罘一地隻有四大姓?不對,加上我們姓彭的,是五大姓!”

這讓人很著難,因為當時的時尚是非常崇尚“四”的;儒家經典是“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文人雅士是“四藝”:琴、棋、書、畫;治國綱領叫“四維”:禮、儀、廉、恥;道德底線叫“四端”:仁、義、禮、信……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也習慣於“四”:四季:春、夏、秋、冬;文房四寶:筆、墨、紙、硯;聽戲講“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苟慧生;聽故事有“四大愛情神話”:《天仙配》、《梁山伯與祝英台》、《牛郎織女》和《白蛇傳》。甚至連講城市熱,也得湊成個“四大火爐”:南京、武漢、重慶和濟南。前三個都在江南,唯獨濟南在江北,就是為了湊足“四”。是故,十分趕時髦的煙台,也就有了“四大姓氏”之說,本是順利成章的事。

然而,遭遇了挑戰。挑戰者的彭氏不知通過什麼途徑有了一官半職,擺出一副“你有理,我有權”的架式,還可利用某些場合,把他的“五大姓”之說強加於人。煙台真正的“民意人士”曆來是令權貴討厭的,他們就隻能在私底下裏編編歌,於是就一度流傳了這樣的民謠:

日月山河燈;

黿鼉龜鱉蟶;

張王劉李彭。(哈哈!)

高姓

高姓曾經是芝罘人數最多的“占山戶”,當地有“高家宅”之說。所謂“占山戶”是指當地的土著居民,祖上留下來幾畝薄地,少許山嵐,可以耕獵為生,卻決不是什麼漁民。

漁民,在很長的一個曆史時期裏被視為賤民,稱之為“漁花子”。他們在帆船時代幹著又苦又累的活不說,主要是生命朝不慮夕,終生打光棍的眾多。但凡有一線生機也不肯去冒風險的。

高姓,有著“地頭蛇”的霸氣,怎麼肯與“漁花子”為伍呢?

煙台就流傳著“所城裏”與“高家老太太”爭鬥的故事。

據說,高家老太太很霸道,她自稱是“占山戶”的祖宗,所以不管誰家娶親,必須把轎抬到她的門口,讓她摸摸新娘子纏的腳是否達標。後來煙台“得風氣之先”,張家、劉家靠開發房地產勢力大增,對此“規矩”造了反,就在高家門前蓋廟,卻把廟的後門對準了高家大門,意在“臭”高家。這類不經的故事可博一笑,不意卻被人引經據典了。其實,高家已經絕嗣,現在煙台的高姓是後來的移民。

王姓

王姓是煙台的大姓,俗稱“沒有王,不成莊”,是說它幾乎遍及所有的村莊。

在各縣市的王姓中,以福山尤甚。福山王姓中做官為宦的眾多。流傳一個王尚書,在京獲罪,被朝廷砍了腦袋示眾,其家人竟用金鑄了個同大的腦袋以求“完屍”,以致“文革”中被紅衛兵刨了出來。而“甲骨之父”王懿榮家族更是世代在仕途中討生活的。

開埠之後,福山王姓經營榨油者居多。鹽場的“大成棧”形成“連鎖店”,占據了煙台油脂工業的半壁江山。

李姓

李姓也是煙台的“四大姓氏”之一,據說是從河南固始縣移民來的。他們的先祖不是被押解來的,而是一路用泥做著響器流浪到膠東的,所以又稱“哇哇李”。或者又說他們是做“泥娃娃”的,“哇哇李”是“娃娃李”之誤。兩種說法都意味著他們是“自由移民”,可以印證河南固始是個“移民轉運站”,從那裏遣散的移民有不同的情況。

傅姓

“傅”與“付”是兩個不同的姓,不能亂簡化。

“傅”姓人數不多,而“付”姓則人數更少。

傅姓在全國是個小姓,可在煙台,相對來說卻是一個不小的姓。這是因為奇山所曾有一任姓傅的千戶,因而忝列在“十三姓”之中。傅姓千戶繁衍的後代是幾代單傳,沒有張、劉人多勢眾,加之開埠之後又未能如張、劉捷足先登,在競爭中處於劣勢而不彰。

“飲食故事”是“飲食文化”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它具有的“包裝力”與某一食品生存發展休戚相關,特別是小吃,簡直就是生命線。舉例子來說吧,西安泡饃如果沒有趙匡胤落難的故事,那粘呼呼的泡饃隻怕餿了也沒人光顧;東坡肉如果不跟大詩人經曆的風流故事相連,隻怕更多的人會去吃牛肉。煙台搞了屆“五彩繽紛美食節”,請了北京人來賣“譚家菜”,竟然不了解“譚家菜”的故事,完全可以斷定,所有的經營者均對“譚家菜”的故事一無所知的話,這“譚家菜”肯定會從市場上消失。

煙台的飲食故事甚多,而且均有“偶然性”的編輯特色,都是“意外收獲”,不期然而得之,因而均具傳奇性。這也是一種“地域文化”的特色,應當引起注意。

海腸子;

煙台燜子的故事;

天下第一民食——海菜粥;

加吉魚;

全家福;

蓬萊小麵與孫運璿;

吉升館的趣聞;

廷巴魚和餑餑花。

海腸子

海腸子是煙台海灘上特有的一種軟體動物,狀若蚯蚓,不過軀體大得多。傳說它與北京飯店的崛起有關。

當年在北京王府井街(當時還未成大街)上有兩家飯館,一家買賣興隆,門庭若市;一家生意漸差,門可羅雀。買賣差的這家是山西人開的,買賣好的這家是福山人開的。山西人以出讓陳醋釀造秘方為代價,換取了到福山飯館學藝的允諾,於是他就吃住在福山飯館了。

山西人勤奮好學,福山人慷慨大方,很快,從刀口到火候;從案板到烹調,一招一式,一模一樣地學會了,可說是維妙維肖,絕不走樣。然而,往飯桌子上一端,立即迥然不同。福山人端送的那盤。鮮美異常;而山西人那盤,卻就相形見絀了。

原來,那福山人每年春節探家的時候,都要采集若幹海腸子,在瓦片上焙幹,碾成細粉,帶回北京後,就不斷地取少許,藏在褡褳裏。那時的堂倌都必備褡褳,纏在腰間,有長長的一塊當做抹布。那時沒有味精,這少許的海腸子幹粉就權充了味精。

有了這個“商業秘密”,福山廚師就有了一雙“神秘的手”。他的飯店就依然興隆,戰勝了眾多的競爭對手,以致後來獨霸了北京的餐飲業。

煙台燜子的故事

相傳一百多年前,有黃縣門氏兩兄弟來煙台曬粉條謀生。一日,剛將粉坯做好,即遇上了連陰雨天。粉條做不成,而粉坯就要酸壞。急得門氏兩兄弟像熱鍋上的螞蟻,走投無路。情急之下,門氏兄弟就將親朋好友都請了來,將粉坯用油煎了分而食之。由於隔了數日,深怕粉坯餿了,吃壞了肚子,就加了些蒜泥,不料這一攪拌,馬上出來了風味。眾人吃後,就異口同聲地叫好。“無心插柳柳成蔭”,一個著名的小吃就這樣誕生了。無以命名,就因是門氏兄弟所創,又用油來煎燜,就稱之為“燜子”。後來更有人受此啟發,再加其他佐料,於是燜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天下第一民食——海菜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