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風土人情2(2 / 3)

康熙年間,膠東經曆過一場大旱,賑災的糧船又遇風浪多有沉沒,欽差無奈隻好以海菜摻雜賜舍的粥中,這才“活民無算”。康熙大帝喜歡喝粥是出了名的,聞訊十分高興,就頒旨道:“粥乃天下第一民食,朕將與民共喝!”於是“海菜粥”遂成煙台名吃。

加吉魚

舊時煙台的飯館“看人下萊碟”。堂倌端上了清蒸加吉魚,就不時地撂一眼看顧客怎麼吃魚。如果顧客上來就把梁刺弄斷了,魚頭也捅得亂七八糟,就知道顧客是“老擀”(外行),他就不再光顧了;如果顧客仔細地吃肉,而把梁刺和魚頭完好地留在那裏,就二話甭說,趕緊端下去,氽上一碗湯來。

加吉魚湯鮮美無比,真是絕佳口福。

這個規矩據說起源於乾隆皇帝。

乾隆乘船出海,那天風和日麗,航行不久,一條閃著紅鱗光芒的魚,一下子躍到了甲板上,在禦前連蹦了兩下。

乾隆問:“這是條什麼魚?”

沒人認識,連博聞強記的《四庫全書》總纂紀曉嵐都不知道。這還得了!競在皇帝麵前丟醜。幸虧紀曉嵐聰明絕頂,又會隨機應變,於是答道:“加吉魚。”他的遲疑引起了乾隆的懷疑,就追問:“有說嗎?”

紀曉嵐就鼓動如簧之舌答道:“聖上出海,適值晴空萬裏,海麵如鏡,此非一吉?又有麗魚躍船,禦前起舞,豈不又是一吉?故日加吉。”

乾隆皇帝龍顏大悅,命令立即烹來,結果是吃了之後,意猶未盡,還想再吃。然而,卻沒有了。不得已,隻好將殘骸、魚頭連骨刺熬了一碗湯。端上來那味道確實是前所未聞。

從此,加吉魚熬湯成為慣例。

全家福

煙台的一般飯館裏都會做一道名菜——全家福;大家口的人家在節下團圓時,也要熬這道名萊。其實,它就是“大雜燴”,把眾多的熟食萊肴用清湯熬在一起。

據說這道萊與李鴻章連在一起。

李鴻章當北洋大臣時,作為第一個“善辦夷務”的外交家接待外賓。他用中餐流水席,上來一道萊,就介紹一下萊名、特點。眾多的外賓吃得興高采烈,讚不絕口,充分領略了中華飲食文化的美妙。

很可惜,那天來的外賓太多,而廚房準備的材料又用完了。外賓們興猶未盡,還想再吃點什麼。他們都是第一次品嚐到精美無比的中國萊,這種渴求是李鴻章始料不及的。

情急之下,李鴻章命人把所有的剩菜拿回去,一起燴鍋端上來,聊以充數。

熱氣騰騰的“大雜燴”端了上來,眾外賓又拿起勺子來急於品嚐,邊吃邊問:“這叫什麼菜?”李鴻章正愁無法回答時,有個外賓就連連誇口:“好吃!好吃!”

李鴻章就接過話荏來自我解圍:“好吃多吃!”

真是巧極了!這“好吃多吃”的發音剛好與英語“大雜燴”的發音相同。於是這道菜不意撞上了洋名字。“好吃多吃”也即“大雜燴”,倒省了翻譯了。

蓬萊小麵與孫運璿

“蓬萊小麵”是極具地方特色的著名小吃。

國民黨台灣政權行政院院長孫運璿是蓬萊人,據說他在病重的時候,思鄉心切,很渴望能吃上一口家鄉飯——蓬萊小麵。

周恩來總理得到了消息,請人做了,派專機繞道香港送了去。

孫運璿在病榻上急不可待地狂吞進去,感動得熱淚盈眶,連連地說:“感謝周公的雅意!唉!可惜不正宗。”

遊子情令他把繞道送來的麵條都視為美食,他是多少渴望能吃到正宗的家鄉小麵呀!

吉升館的趣聞

吉升館是福山最大的飯莊,遠近馳名。

舊時代著名的飯莊都必備兩把能手:一個叫灶頭——廚師頭兒,會做各種飯菜;一個叫堂頭——服務班長,會應付各式各樣的客人。那時興“店大欺客,客大欺店”,如果一個客人點出萊來,飯店不會做,或者做不好,都是要砸招牌的,所以這兩把手無疑是飯店的“台柱子”。

這一天,煙台街上著名的張家少爺來了,張口就問:“我想吃‘大鬧天宮’,你們能做嗎?”堂頭連連點頭:“能做,能做,不過費事,您得稍等,而且嘛,價格也略貴。”

張家少爺不屑地說:“本少爺一是有錢;二是有的是閑功夫。”

堂頭見其一副挑釁的樣子,趕緊找人到海邊買了活蹦亂跳的鷹爪蝦來,又吩咐灶頭把香萊莖剪成一厘米長,同時下到沸水中。活蝦猛然受熱,不少的抱著香萊莖而熟。然後專挑這樣的擺了一盤子,端上去。

象征意義很明顯,香菜莖就是“金箍棒”。張家少爺吃了虧,花錢買了個不痛快。

不幾日,他又到了吉升館。這次他一進門就嚷:“我想吃活人腦子,貴店能做嗎?”

“能做,能做。”堂倌趕緊招呼,力求緩解矛盾,他安頓了少爺,就搓著手說:“這活人腦子嘛,做起來倒是不難,隻是太貴——”

“貴點怕什麼?”那張家少爺打斷了他的話,“本少爺有的是錢!”

“不是貴一點,而是很貴!”

“不怕貴!”張家少爺似乎識破了堂頭的緩兵之計,就嚷,“一百不夠,我給你二百。”

他是有備而來,把二百塊大洋摔在了桌子上。

這時,堂頭也想好了對策。他把二百塊大洋收起來,到灶間把自己的頭發全刮光了,又將斧頭、錘子擦拭得鋥明瓦亮,然後把勺子一起放進了盤子裏,走到張家少爺麵前,把頭一伸,大聲說道:“少爺,活人腦子準備好了!請您用膳!”

張家少爺完全傻眼了,他再怎麼有錢,敢當眾敲開堂頭的腦殼嗎?

“萊準備好了,不吃是你的事!”

張家少爺隻能白白地吃了一次啞巴虧。

廷巴魚和餑餑花

廷巴魚有巨毒,誤食了是會死人的;可是海邊的人卻敢說:“我們這裏照樣能吃廷巴魚,廷巴魚肉很鮮美!”

當然,他們是把五髒六腑扒了去,而且把血洗幹淨了。

最初,敢吃廷巴魚卻是一次偶然的幸運。

漁村有一戶人家,全靠捕魚為生。丈夫出海捕魚,一連四天都毫無所獲,隻捕到了幾條廷巴魚,隻能隨便扔在沙灘上。大家都知道廷巴魚有毒,海灘上早就幹的、鮮的廷巴魚成了堆。

家裏麵,老婆帶著四個孩子望眼欲穿地盼著丈夫歸來。可是,丈夫歸來了,卻兩手空空,望著啼饑號寒的子女,丈夫狠狠心又去了海上,妻子望著饑腸轆轆的孩子,心如刀絞。她想:“與其這樣活著,還真不如死了的好。”於是她到海灘上拾了些廷巴魚回來。

怕孩子們認出這是些廷巴魚,妻子就把魚剁碎了,擼下一些在院子裏的餑餑花,拌合在一起,讓孩子們吃了下去,自己也吞食了不少,因為幾天沒吃東西了,哪個不狼吞虎咽?

這時,丈夫歸來了,依然一無所獲,可是見妻子和子女都吃飽了,就問:“你們吃的什麼?”妻子想:“讓他也吃點吧!一塊死了,也免得他痛苦。”於是就撒謊道:“二大娘送了兩條魚來。”丈夫也飽餐一頓,鼾然睡去。

這時,妻子望望丈夫,潸然淚下,心想:一家人就這樣不明不白地被自己毒死了,我死有餘辜呀!她哭著也睡了過去。

夜裏,妻子醒來了,發現自己的手腳會動,原來自己沒死;接著又去推孩子,孩子也沒死。她又哭又笑,說不清是悲是喜,不一會兒,丈夫也醒來了,見狀問:“這是怎麼回事?”

妻子如實相告,這才知道:餑餑花與廷巴魚同熬,具有解毒的功效。

從此,廷巴魚上了漁家的餐桌,漁村裏家家戶戶也都種了餑餑花。

6.特色習俗

“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煙台民俗在北方民俗之外,還有自己特有的習俗,表現在婚嫁喪娶上尤其如此。

山村、海島,這樣的人群聚居點,特有的部落性,形成了特別的“地域文化”,而習俗在地域文化中無疑更具有穩定性。研究這些特有的民間習俗與地域文化的關係,無疑具有的挑戰性。這也許應該是民俗學家的研究課題。

《膠東民俗學》是門大學問,絕非淺嚐輒止之輩辦一個展覽就能夠一蹴而就的。這個寶庫也有待挖掘。

長島婚嫁;

供奉始祖;

正月裏的習俗;

新建船;

漁村禁忌;

“溫鍋”;

掛紅習俗;

海葬。

長島婚嫁

長島漁村婚嫁習俗獨具特點。

結婚那天新媳婦吃了離娘麵,腳不可著地,由新娘舅或哥哥抱上驢並守護媳婦,由十多歲的兒童牽驢,驢前亦由二小童子鳴鑼開道。

到婆家時,先由舅爺抱至東屋吃飯,老人來後拜祖,而後再抱至西屋,放坐在椅子上,椅下放有年糕,新郎與新娘以紅彩領腰,踏糕上炕(蘊意“步步登高”),男坐東,女坐西,膝蓋對膝蓋,一人麵前一個盅,盅裏裝滿酒。相頭婆婆念道:“喝了糯米酒,活到九十九。”新人即飲下酒。相頭婆婆持一枚紅皮雞蛋擦新娘的臉,念道:“紅皮雞蛋滿臉串,今年掛紅彩,明年掛弓箭。(指生男孩)”新娘上炕時,懷中抱一寶瓶,瓶內盛黃米和銀器,新人各自將衣襟接起來,由相頭婆婆畫圈倒米,看銀器倒在誰懷裏,而後才由相頭婆婆摘下新娘麵紗,將兜著的粘米做成幹飯給新人吃。

頭一晚,由嫂子或姐姐陪著新娘睡在婆婆炕上,新郎在洞房裏找一童子“壓炕”。

第二天早晨8點左右,方拜天地,當天即“站久”——回拜嶽父母,吃拜訪餃子。

新娘入洞房的時間根據出生時辰定。洞房花燭夜之後的第二天中午,新娘才下地刷三隻碗三雙筷子,由公婆領著新娘掃地,由外往裏掃,婆婆要念歌:“一掃金,二掃銀,三掃騾馬成了群,四掃搖錢樹,五掃聚寶盆,六掃兒女一大群……”

為新人鋪床在下午進行,由女方娘家一老婆和男方一老婆一起同鋪,還要由一男子夾氈,用紅席鋪炕。席底下多放紅棗、花生、栗子、錢、糖、糕等,意味著“早”、“生”、“立子”,有錢甜蜜又“高”。

寡婦改嫁則一切從簡,而且必須是天黑之後,甚至半夜,由村裏主事的婆婆從原男方家中領出,因為怕被另外的鰥夫搶去。改嫁寡婦手中提一白包袱,盛衣物鞋襪,走到僻靜處,換上衣服,把原來的扔掉,尤其是鞋子。到新家,新男人的祖宗牌位要用紅紙包住,這是全過程唯一的紅色。改嫁寡婦的新衣必須色彩素淡。

走出門時,原婆家常常要潑出一盆水,意味著從此不讓該寡婦再走進門。

供奉始祖

舊時木、瓦、石匠尊魯班為始祖。每年農曆五月初七聚會紀念。“掌尺的”或把頭酹酒,率眾叩拜畢,每人把一件工具放於神牌前,隨之焚化黃表紙。紙灰落在誰的工具上,即謂始祖“賜巧”。

縫紉、紡織、刺繡工人供奉黃帝、嫘祖為始祖。每年農曆的九月十六是黃帝生日。設供品,焚香紙祭奠。屆時,每人出一件產品賽藝,奪魁者眾人贈給“彩頭”。

正月裏的習俗

春節的節慶習俗之外,還有:

初一起至十一,每日都主一樣事物。順序為一雞、二狗、三貓、四鼠、五豬、六羊、七人、八穀、九如、十成、十一莊稼會。每天以天氣晴陰,預卜人畜是否興旺、全家福壽如何、一年豐歉如否。“九如”是取“天保九如”、“福壽延綿”之意;“十成”是取“十成豐收”的喜兆。十一日“莊稼會”,祝福豐收,吃稻、穀、麥、豆、黍幹飯,一次做下三頓飯,取豐收足食的吉利。

正月十五,還要“祭場”,用豆麵做成“看場佬燈”,黃昏時送到場上點燃,焚香紙,叩拜。

正月二十五為“滿囤姑姑生日”。這天要在糧囤前供奉包子和在春節前蒸的麵魚。意思是“保(包)險(餡)連年有餘(魚)”。此日天氣晴朗,象征全年豐收,故有“收不收百穀,單看正月二十五”的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