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狸膏金距說鬥雞(2 / 2)

從春秋戰國直至清代,鬥雞活動一直盛行不衰。《戰國策·齊策》這樣描寫齊都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漢代鬥雞之風更盛,貴族、大臣和市民都樂此而不疲,漢初魯恭王好鬥雞鴨,“一年耗穀二千石”(《西京雜記》)。漢景帝的大臣袁盎免官家居,“與閭裏浮沉,相隨行,鬥雞走狗。”(《史記·袁盎晁錯列傳》)河南鄭州出土的漢代畫像磚《鬥雞圖》,正是二千年前鬥雞活動的形象寫照。宋元以至於明清時代,民間鬥雞風行,且多以之賭博,因而有專以飼養鬥雞和開設鬥雞賭坊為業者。市井小民鬥雞一般是在城鎮市集空曠之處的某一固定處所,各人抱雞前來爭鬥賭勝。明人筆記《湧幢小品》記載:“博雞者,袁人。素無賴,不事產業。日抱雞,呼少年博市中。任氣好鬥,諸為裏俠者皆下之。”

古時的鬥雞場,場中設旗,鬥時搖旗擊鼓,有如兩軍對壘。宋人梅堯臣有“鬥雞旗底逢逢鼓”正反映了這種喧鬧緊張的場麵。

唐代是中國古代鬥雞最盛的時代,其原因主要在於皇帝、貴族都喜愛此道,上行下效,於是掀起全社會的鬥雞熱潮。

唐代的豪門貴戚、公子王孫,多不著意於錢財的輸贏,更在於爭強好勝,表現自我的豪邁意氣。他們外出鬥雞往往冠蓋輝煌,從者如雲,車水馬龍以壯氣勢。唐人詩篇多有描述。大詩人李白曾這樣寫道:

路逢鬥雞者,冠蓋何輝赫。

鼻息幹虹霓,行人皆怵惕。

——《古風》二十四

我昔鬥雞徒,連延五陵豪。

邀遮相組織,嗬嚇來煎熬。

——《敘舊贈江陵宰陸調》

鬥雞徒飛揚的意氣,輝赫的氣勢,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至於皇家的鬥雞場麵就更為壯觀了。風流天子李隆基酷愛鬥雞,即位後建立了皇家雞坊,選良種雄雞千餘隻養於坊間,命六軍小兒五百人專司飼養、馴鬥。還任命十三歲的“神雞童”賈昌為雞坊五百小兒長。每到清明節、千秋節或大酺宴樂之時,總要在大庭廣眾之間展示皇家的鬥雞。每到這種日子,“萬樂具舉,六宮畢從。昌冠雕翠金華冠,錦袖繡鴧褲,執鐸拂導群雞,敘立於廣場,顧盼如神,指揮風生。樹毛振翼,礪吻磨距,折怒待勝,進退有期,隨鞭指低昂不失。昌度勝負既決,強者前,弱者後,隨昌雁行歸雞坊。”(《東城老父傳》)像這種組織縝密,馴導有方,大集團式的鬥雞活動,水平技藝之高,在古今中外都是絕無僅有的。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時長安城中“諸王、世家、外戚家、貴主家、侯家,傾帑破產市雞以償其值。都中男女以弄雞為事,貧者弄假雞”。一隻優勝鬥雞時價竟高達數千金或抵百匹駿馬。如此的高價有如今天西方的良種賽馬一樣,如果不是能夠為主人贏回更多的錢財,那是絕對無法想象的。當時的民謠傳雲:“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東城老父傳》)由此可見當時鬥雞賭博之興盛。

除了鬥雞,古代人們還馴養其他各種家禽用以相鬥取樂和賭博,如鬥鴨、鬥鵝、鬥鷦鷯、鬥鵪鶉等。鬥鴨和鬥鵝自西漢至唐宋一直盛行,西漢魯恭王,三國時魏主曹丕、吳主孫休、建昌侯孫慮,南朝的齊鬱林王蕭昭業,東晉的權臣桓玄和唐僖宗李儇都愛好此戲。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唐僖宗,他蓄養的鬥鵝有值五十萬錢一隻的,與諸王鬥鵝,一次輸贏即達數千緡錢,真可謂豪賭了。

入明以後,鬥鴨鬥鵝逐漸絕跡。民間流行的鬥禽戲是鬥鵪鶉和鬥鷦鷯,其中前者尤其盛行,野史筆記中常記述鬥鵪鶉而傾家蕩產的事例。著名的漢奸吳三桂就是一個鬥鵪鶉的愛好者,至今故宮博物院還藏有《吳三桂鬥鵪鶉圖》。由於篇幅所限,就不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