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常氏整骨學術思想(一)(1 / 1)

第一節天人相應之思維,蒼生大醫之醫德

常萬雲醫師學中醫以來,深人研究黃帝、老子之道家學說,也是道教的虔誠信徒。在治學上深受道家天人相應之思維的影響。

道家學說是中華民族哲學思想的起源,曆代推崇的黃帝、老子之學,起源於遠古,發展於春秋時代,是古人在觀察宇宙規律,並用以指導社會、人生及醫學的一種哲學思想。

《漢書藝文誌》裏說:“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曆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稟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莊子天道》說:“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他們體驗宇宙變與不變的“道”,然後把這個“道”推衍到社會與人類,這是道者的一個共同思路。

除了“天道”與“世道”之外,老子思想還極關心“人道”。所謂“人道”,是指作為個體的生命存在的“人”如何遵循“道”而得到永恒。

老子一係道者從天道之無言自比、宇宙之無中生有、萬事萬物之歸根複命等經驗中,體會出人道保全生命、克服導化的方法,他把古代中國養生技術背後的自然觀念放大到整個人生哲理,思索出了一套上通天道、中貫世道、下至人道的理論。“天地根”之所以能夠“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是因為它淵深沉靜,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是因為“不自生,故能長生”,也就是說,宇宙永恒之道,在於它是一個“無”,處在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無為狀態和自在境界。人也應當遵循這種天道,淵深沉靜、無欲無念,“專氣致柔”、“滌除玄鑒”,像嬰兒一樣,“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對世間的名利和人心的欲望,都應該摒棄其過分,“致虛極,守靜駕”,知雄守雌,知白守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用退讓、克製、示弱、柔軟的方式使自己保持平靜的心境,因為“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人要保持其生命永恒,就應該像“天”一樣順大道而行,這就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的生命觀念,如《文子》所謂得道之人“除其貴欲,損其思慮……五藏寧,思慮平,筋骨堅強,耳目聰明”,就是所謂的“全性保真,不虧其身”,因為在他們的觀念世界中,人是天地陰陽化育,“精神本於天,骨骸根於地,精神人其門,骨骸反其根”,所以要“法天順地”,當然也要“節寢處,適飲食,和喜怒,便動靜”;另一個是屬於具體經驗和實用技術的,比如說《莊子》中所說的至人“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互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震海而不能驚……乘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潛行不窒,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