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常氏整骨經驗方藥(二)(2 / 3)

(二)動物實驗研究

1.藥物組成與方劑

組成:乳香10克,血竭3克,土元10克,鹿角霜10克,紅花30克,米粉208等,經烘幹、粉碎並與米醋適量煎熬爛成膏藥。

2.材料與方法

選用封閉飼養健康成年家兔24隻,雌雄各半,實驗采用自身對照法。手術方法:實驗動物用硫噴妥鈉腹腔麻醉,手術部位去毛常規消毒鋪巾,無菌操作,於雙側前肢橈骨中上段縱行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鈍性分開肌肉,在不剝離骨外膜的條件下,暴露雙側橈骨,於橈骨中上1/3處造成2胃橫斷骨折缺損模型,術中避免血管和肌肉損傷或斷裂,衝洗縫合傷口並包紮。取右側為實驗組,避開傷口,用接骨膏(本院製劑)外敷前肢、繃帶固定,左側為對照組。每2天換藥。分別手術後1周、2周、3周、4周、5周和6周進行取材,每組4隻,耳廓靜脈注氣處死,切取雙側橈骨骨折部位標本長30%,立即分別放入10%福爾馬林液固定24~48小時,10%硝酸脫鈣,常規梯度脫水,石蠟切片,染色,兩組分別在光鏡下行組織學觀察。

3.實驗結果

骨折愈合早期(1~2周):實驗組骨折斷端髓腔內血管明顯擴張、充血,可見大量的纖維骨痂和纖維軟骨性骨痂,而對照組隻見髓腔內血管部分擴張瘀血,骨折部見部分纖維性骨痂。

骨折愈合中期。實驗組骨內外膜骨痂形成完整,髓內外血管充盈良好,骨痂內骨小梁周邊成骨細胞豐富、體積大,呈柱狀或方塊形,呈活躍狀態,胞槳豐富;對照組骨內外膜骨痂形成,骨痂內可見新生毛細血管,成骨細胞扁平,胞漿很少,核小,不活躍,術後3周,實驗組還可見破骨細胞比較活躍,使軟骨內化骨的軟骨吸收加快,促進成骨。

骨折愈合晚期。實驗組見骨折斷端軟骨骨痂向骨性骨痂轉化並開始塑形吸收,並漸由編織狀變成板層狀;而對照組仍以骨痂形成為主,髓腔內血管呈擴張狀態,未見完全的骨性骨痂,纖維軟骨痂充填於間隙內。

(三)討論

非手術療法及有限手術,不剝離骨膜,通過閉合複位,避免了切開複位內固定對骨折部位軟組織與骨外膜的再次損傷,從而減輕了軟組織損傷對局部骨組織血運的影響,避免了骨痂形成不良,骨折愈合相對延緩的發生。

通過臨床觀察與實驗研究,外敷接骨膏在骨折愈合早期具有明顯活血化疲、消腫止痛之功效。祖國醫學認為骨折愈合是祛瘀生新的過程,良好的血供是骨折愈合的重要條件。骨折損及氣血,局部振血停積,氣滯不通,阻礙血脈運行,影響氣血津液向骨折處輸送,造成骨折斷端組織缺血、缺氧、細胞壞死及組織滲液增多等一係列病理變化。通過活血化瘀、疏通血脈,使氣血運行,氣血津液輸布正常,筋骨得以濡養,瘀去則新骨生。實驗中術後2周實驗組骨髓腔內血管擴張充血,而對照組骨髓腔內仍以疲血為主,說明接骨膏藥具有明顯的活血化疲功效,對骨折早期的血腫機化是一種良性刺激,有利於骨拚愈合,在骨痂形成期,實驗組成骨細胞比較活躍,細胞胞漿豐富,排列整齊,骨痂形成較快,而破骨細胞體積較大且活躍,有效地促進軟骨內化骨,加速了骨痂形成及骨痂塑形;而對照組成骨細胞扁平,胞漿不豐富,核小、不活躍。

通過實驗觀察,實驗組骨折愈合過程較對照組提前1~2周,臨床中采用手法複位、局部固定、內外用藥及練功等方法,可使骨折與功能恢複齊頭並進。全部療程縮短約一半時間取得滿意效果。

二、骨傷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學者們很早就意識到血液流變學現象,1966年冰島第一屆國際血液流變學會議之後,血液流變學有了迅猛的發展。血液黏度是衡量血液流動性的一項綜合指標,心、腦、外周血管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休克、創傷等均可引起血液黏度的變化。這些變化提示我們可以從改變血液流變學的角度,采取有效的措施,達到控製疾病的目的。下麵分析了204例骨傷者的血液流變學的變化,以了解骨傷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並提出可能的治療方案。

(一)材料與方法

1.臨床資料本文隨機收集了由1998~2000年3年間的344例骨傷病人,在排除其他疾病後,其人選受檢者204例。其中男性112例,最大年齡84歲,最小年齡14歲,平均年齡54.92歲;女性92例,最大年齡81歲,最小年齡16歲,平均年齡60.13歲。

本組患者股骨頸骨折87例,男48例,女39例;三踝及雙踝骨折46例,男21例,女25例。脛腓骨雙骨折33例,男19例,女14例。股骨幹、肱骨幹及其他類型骨折38例,男24例,女14例。大多為閉合性骨折199例,開放性骨折隻有5例。所有受檢病例均無大出血。臨床表現疼痛和骨傷局部明顯腫脹。

2.檢測方法所有受檢者在入院後24小時內空腹抽靜脈血做血液流變學檢查。

黏度計進行檢驗。為了減少檢測誤差采取固定人負責操作。檢測項目包括不同切變率下的全血黏度。切變率100%下的全血漿黏度、全血還原黏度、血沉、血細胞比容、紅細胞聚集指數、血沉方程X值、紅細胞變形指數、膽固醇、甘油三酯及血糖等。

3.數據處理對各項檢測數據,用計算機進行處理,統計出現率和均值,進行顯著性測定,使統計數據更為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