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後期
骨折已臨床愈合,外固定解除,但筋骨尚未堅強,關節功能尚未完全恢複,宜用壯筋益髓,疏利關節的藥,內服人參紫金丹、健步虎潛丸、六味地黃丸之類。
1.人參紫金丹
組成:人參10克,甘草25克,雲苓6克,丁香、當歸、骨碎補、血竭、五味子各30克,五加皮60克,沒藥60克,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服10克,每日2次,淡黃酒化服。
主治:跌打閃撞,氣虛患者。
2.健步虎潛丸
組成:龜版、鹿角膠、何首烏、川牛膝、杜仲、鎖陽、當歸各60克,威靈仙、黃柏、人參、羌活、幹薑、白芍、白術各30克,熟地90克,大川附子45克,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服10克,空心淡鹽湯送下,冬日淡黃酒送下。
主治:跌打損傷,氣血虛衰,腰膝無力。
3.六味地黃丸
組成:熟地240克,山萸肉120克,山藥120克,丹皮90克,澤瀉90克,雲苓90克,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108重,日服2丸。
主治:益肝腎,壯筋骨,用於腎虛腰背痛,筋骨軟弱。
二、外治法
骨折經診斷後,采用手法整複、外固定及外敷接骨藥治療。
(一)外治法的中藥(外敷)
組成:乳香10克,血竭3克,土元10克,桑白皮30克,鹿角霜10克,紅花30克,米粉20克,米醋適量。
製法:將各藥挑選稱量後,置遠紅外幹燥箱內烘幹4小時,分別碾成粗粉50~60目備用;將米醋放入沙鍋或搪瓷桶內,置火加熱,醋濃縮至半量時,加人土元、紅花,不斷攪拌,繼續加熱,濃縮至1/2小時,將其餘各藥徐徐加人,不斷攪拌,熬到青煙時熄火。
用法:將藥膏塗於白布上,敷在患處,用繃帶或橡皮膏固定,每日換一次。
功能:續筋,生骨,消炎止痛。
主治:骨折及一切軟組織損傷和腰腿痛。
常氏跌打損傷通治方
組成:川芎108歸尾15克,玄胡10克,木香10克,青皮10克,烏藥10克,桃仁10克,遠誌10克,三棱6克,莪術10克,骨碎補10克,赤芍10克,蘇木10克,共十三味。
用法:以上各藥混勻,用二碗水煎至半碗,用陳醋衝服。
加減:大便不通時加生軍10克;小便不通時加車前子15克,胃口不開時加厚樸10克、砂仁10克。
消腫膏《臨床骨科學》
組成:大黃、芥子、廣皮、生地、黃柏、烏藥、熟石灰、血竭、兒茶各6.3克,川柏、木鱉子、半夏、白及、骨碎補、丹參、紅花、南星、自然銅、黃芩、赤芍、香附各9.5克,木香、乳香、桃仁各13克,劉寄奴、梔子、當歸各16克。
共為細末,以雞蛋清調成糊狀,攤於紗布上,敷於患處。
消瘀止痛膏《臨床骨科學》
組成:木瓜63目,梔子32克,大黃15克,蒲公英63克,土鱉蟲32克,化乳香32克,沒藥32克,共為細末,怡糖或凡士林調敷。
功用:散瘀消腫止痛。
主治:扭挫傷及骨折腫痛之早期。
公雞仔接骨方(廣西民間經驗方)
組成:米碎蘭、洗手果葉、蘆根各32克,豬肚筋根16克,木棉樹皮16克,硬骨草根13克,紅根香附13克,鳳凰木根16克,以上均為生草藥。公雞仔1隻(去內髒),上藥共搗爛,加人白酒炒熱,微熱外敷骨折處,局部小夾板固定,每天換藥1次。
藥粉1克,米酒1克,凡士林1.5~2的比例配製成膏。先將凡士林於鍋內熔化,再將藥末與酒拌勻加人,邊放邊拌,煮沸10分鍾。同時把藥膏攤在紗布上,敷傷處;或者用蜂蜜糖與藥粉調拌成膏敷傷處亦可。
(二)熏洗藥
1.外洗藥一方《臨床骨科學》
組成:艾葉、秦艽、桑枝、赤芍、防風、透骨草各750克,混合製成100劑,用時加水煮沸,以溫水洗患處。一劑可用3日。
功用:舒筋活絡。
主治:骨折後期或跌打損傷,關節屈伸不利。
2.外洗藥二方(廣西民間經驗方)
組成:香草、石南藤、大力王、三叉苦、艾葉、穿破石、寬筋藤各30克,煎成半盆藥水,先熏後洗,邊洗邊活動關節,每日2次,每包洗2天。
功用:舒筋活絡。
主治:骨折後期或跌打損傷後期,肢體關節活動不利。
第二節中藥治療創傷實驗研究
一、中草藥在骨傷科的應用與實驗研究
傳統醫藥學在骨傷科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曆史、獨特的理論體係和治療方法。就骨折而言,總結出了一套手法複位、夾板局部固定、功能鍛煉和內外用藥的治療方法,尤其是手法複位、內外用藥為骨折愈合創造了有利條件,臨床取得較好的效果。很多中藥具有活血化疲、改善微循環、促進骨痂形成的作用。
(一)臨床資料與治療方法
統計1993~1996年收治骨折病人1668例,年齡最小者2歲,最大者86歲;男性924例,女性744例;上肢骨折1012例,下肢骨折656例;手術138例,90%以上的病人為非手術療法,愈合率達功能恢複良好。
非手術療法絕大多數為閉合手法整複,配合鋼針撬撥固定、局部夾板或石膏托固定,或配合短期的牽引維持等。鼓勵幫助患者進行功能鍛煉,同時在中醫整體觀念指導下,按骨折三期辨證內外用藥,早期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中期活血化瘀、祛瘀生新;後期補肝腎、壯筋骨、舒筋通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