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常氏整骨經驗方藥(一)(1 / 1)

第一節骨傷辨證用藥經驗

常氏傳統骨傷繼承祖國醫學的傷科,結合中西醫治療骨科的經驗,重視了骨折的整複、固定和功能鍛煉,同時還從整體出發,應用四診八綱,綜合全身和局部的症狀,辨證論治,內外用藥,可以促使腫脹消退,促進軟組織修複、骨折愈合和功能恢複。

1.內治法

處理骨折時,常氏根據愈合過程中的病理、生理、生物力學的特點,結合病人的全身情況,分早期、中期、後期三期論治。

(一)早期

骨折後,經脈受傷,氣血受損,血離經脈,瘀積不散,腫脹疼痛,影響骨折愈合。所以早期應用活血化疲、利氣止痛藥為主,內服方用複元活血湯,並可加香附、馬鞭草、赤芍、琥珀之類,組成:柴胡、當歸、桃仁、紅花各10克,瓜蔞根12克,穿山甲12克,甘草6克,酒大黃15克,水煎服。主治:活血化疲,消腫定痛。用於一切跌打損傷,腫脹疼痛。

若積血不散,瘀而發熱,局部紅腫熱痛,除活血化疲外,加用清熱解毒藥。

肋骨骨折或胸部外傷,胸脅悶痛,咳痰不利,宜用血府逐瘀湯加鎮咳祛痰藥;大便幹燥,可參用桃仁承氣湯之類。

1.血府逐病湯

組成:當歸、紅花、桃仁各10克,生地、枳殼、桔梗、川芎、柴胡各6克,牛膝12克,甘草5克,水煎服。

主治:利氣活血,消腫止痛,用於胸部外傷、肋骨骨折。

2.桃仁承氣湯

組成:桃仁12克,大黃10克,芒硝3名(衝),甘草6克,桂枝10名水煎服。

主治:用於傷後便秘,形氣俱實。

(二)中期

骨折1~2周後,腫脹基本消退,斷端初步連接,血氣始將恢複,此期筋骨軟弱,有時作痛,此為疲血仍未化盡,經脈尚未暢通,血氣仍欠旺盛。宜用養血通絡,強筋壯骨藥物,促進骨折愈合,可選用舒筋定痛散。

1.舒筋定痛散

組成:土鱉蟲158(去足焙幹淨末)、製乳香、製沒藥、自然銅(醋淬七次碾成細粉)、骨碎補、血竭、大黃、硼砂、當歸、紅花各10克,共研極細末,或為丸均可。成人每次服3~6克,有傷口者用白開水送服。不破口外傷腫脹疼痛或骨折,均用黃酒送服。

主治:一切跌打損傷,能通絡散瘀,消腫止痛,接骨續筋。或用八珍湯之類加骨碎補、續斷、自然銅、血竭、桃仁、紅花、馬錢子之類。或用複方健骨片。

2.八珍湯

組成:當歸15克,川芎6克,炒白芍10克,熟地12克,人參3克,炒白術10克,獲苓10克,生甘草6克,薑片3片,棗2枚,水煎服。

主治:氣血兩虛,服之調合營衛,滋養氣血,退虛熱進飲食,此氣血兩虛總劑。

3.複方健骨片

組成:蛋皮粉180克,土鱉蟲60克,甜瓜子60克,共為細末,製成片劑,每次服3克,口服3次。

功用:接骨。

對於骨折遲緩愈合、不愈合病例有良好作用。

若有胃納不佳,不思飲食,應著重調養脾胃,增進食欲,促進氣血生化,加速骨折愈合。方可選術四物湯。

4.四物湯

組成:當歸10克,生地黃12克,陳皮10克,白術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水煎服。

功用:調養氣血、啟脾開胃。

5.生血接骨方

組成:當歸10克,熟地16克,川芎6克,白芍10克,白術10克,黃芪16克,自然銅13克,五加皮13克,川斷16克,骨碎補10克,炙甘草黨參13克,士杜仲16克,水煎服。

功用:益氣生血,健脾補腎,續筋接骨。

主治:氣血不足,脾虛腎虧,骨折遲緩愈合或不愈合。

或用製自然銅7克,土鱉蟲3.5克,蛋殼粉3.5克,雞血藤16克,杜仲16克,製成藥片或水煎服。

功用:續筋接骨。